- 吉文婷;
<正>本文探讨了在国画视域下传统艺术形式民间剪纸的语言表达。首先,指出近年来民间剪纸与国画在艺术创作中的融合日益增多,但仍存在理论研究较为有限的问题。其次,从思维观念、视觉符号和意象色彩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民间剪纸与国画之间的联系。最后,具体探讨了民间剪纸在国画绘画中的应用,揭示了国画视域下民间剪纸与国画绘画艺术创作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与互动,为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4年2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 孙辉;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文化遗产保护、“两创”方针等国家文化战略发展语境下,对川南地区苗族古歌于社会语境中对其“活态性”进行考察分析,发现苗族古歌目前的传承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守正创新”,对文化遗产保护及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性转化具有重要性意义。通过田野调查,对苗族古歌传承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作为苗族文化的载体,苗族古歌在现当代的发展中却不尽人意,虽然在唱词、唱腔上保留了很多原始古歌的韵味,但是,传播面较窄,传承深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力。苗族古歌要走出“博物馆式”传承的困境,就要贴近现当代人的审美特点。运用当代人更容易接受的传播形式,更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创编出更具现代特色的、带有苗族古歌特点的新形式,才能让古歌产生新韵律,真正“活”在现代人的耳中、眼中、心中。
2024年21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3K] - 王宇彤;
<正>一、引言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2020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回信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激发中华文化新的发展潜力。希望借助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认同。
2024年21期 28-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杨柳青;阮津粤;
<正>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冀东民歌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分析冀东民歌在校园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如教育方式陈旧、学生兴趣缺失、教学资源匮乏、宣传方式单一以及互动交流受限等问题,本文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为冀东民歌进校园带来的新机遇。进而提出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开展线上民歌活动、利用数字教学资源、创新网络宣传手段以及创立线上交流社区等具体策略,以期促进冀东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21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张晓;
<正>传统民族音乐要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发展,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传承与发展价值观。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对鲁南鼓吹乐的历史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鲁南鼓吹乐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分析鲁南鼓吹乐的传承策略和发展策略,期望可以让鲁南鼓吹乐进入到持续发展的状态。传统民乐的发展,是现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此要能够正确研判对应传统民乐的特点,思考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共存之道,由此保证传统民乐发展能够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024年2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柴宇凡;
<正>陕北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主要通过剪刀与刻刀在纸张上精雕细琢出各式图案,不仅点缀日常生活,亦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演变成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深厚的群众根基遍布全国,与各类民俗活动深度融合,而陕北剪纸的辐射力尤为显著。这种艺术承载的视觉意象与造型模板,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底蕴,反映了历朝历代民众的社会认知、审美取向及所处时代的多元化社会价值。为了拓宽陕北剪纸文化的传播边界,我们创新性地将之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旨在让更广泛的群体深入了解这一文化瑰宝,超越纯粹的视觉享受,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与互动。
2024年21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 周莹;
<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戏曲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双重挑战,承担着吸引年轻观众,活跃戏曲文化生命力的责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戏曲中的传统文化意蕴逻辑,来增强戏曲艺术的魅力,从而解决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戏曲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重点聚焦于戏曲文本、表演艺术以及舞台设计三个方面,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戏曲艺术独特的文化意蕴逻辑。
2024年21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阳雪香;
<正>桂剧是广西土生土长的剧种之一,长期以来浸润着八桂大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承载着广西特有的风俗民情和生活习惯,凝结着广西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进入新时代后,桂剧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始终坚持鲜明的民族个性,另一方面又要向外探寻更加广阔的题材空间,让桂剧的舞台表达呈现出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真正实现创新发展。本文立足于新时代戏剧的发展需求,探讨广西本土文化对桂剧创新发展的影响,探讨壮乡美丽的山水、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在桂剧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以供参考。
2024年21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富瑛楠;
<正>现阶段,我们已经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于非遗文化短视频生产和传播而言,是社会非常关注的话题,传统传播方式存在一定限制,而且缺乏新颖性,也未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所以必须立足时代发展特色,将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整合应用进来,构建全新生产和传播模式,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2024年21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万丽娅;
<正>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涵盖了多个领域,需要研究跨学科融合方式并进行多维度解读。当前电影史教学面临学科交叉不足、教学方法局限、教学趣味性不够等问题,因此须突破传统框架,引入跨学科理论,从美术、文学、社会和技术视角构建新的框架。为优化电影史教学,还需要加强跨学科师资合作、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多元评估方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并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电影艺术,从而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电影人才。
2024年21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 丁芳;
<正>AI绘图工具辅助广告摄影的造型、“真实性”、风格化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提出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利弊——虚拟元素满足了创作的天马行空、加快了创作进度、提高了创作效率、缩减了创作经费,此为利;相关行业监管机制规范化缺失、AI产品难以把控、“指令生成”过程中对图像真实性的展现依然不足,此为弊。最后,结合商业广告摄影案例,探讨数智驱动下,以“指令生成”为载体的数字图像与广告摄影之间的合作可能性。
2024年21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吴凡;戴炜;
<正>虚拟数字人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工具,正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手段。本文旨在探讨虚拟数字人技术在陕西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了虚拟数字人技术在文化导览、虚拟演出、文化IP塑造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评估其对提升文化传播效果、增强观众互动体验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虚拟数字人技术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吸引更多年轻受众,提升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本文也指出了技术实施中的挑战与解决策略,为未来虚拟数字人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2024年21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 王欣;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已正式步入数字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而人工智能技术更是新一轮技术改革的重要技术之一,该技术通过将所需事物公式化处理,以求出最优解。而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不断向更趋向人类感性思维的方向发展,其所创作出的作品也逐渐完成了去数字化倾向。基于此,本文就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造中的应用与突破展开分析。
2024年21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 许洋洋;
<正>实体交互媒介作为数字艺术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方向,专注于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互动。它探索了如何通过物理对象和环境来表现和操作数字信息,以人—机多感官多维度交互新范式研究为导向,旨在使数据更具可触性和可访问性,增强用户体验和参与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物理互动设计》是一门基于实体交互媒介研究所设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文旨在阐述该课程设置的背景与目的,分析其对学生未来就业导向的影响。通过研究该课程如何有利于数字艺术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本文还将重点探讨在当前数智时代背景下该课程的优化路径。
2024年21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唐寅;
<正>结合了风光、纪实与观念摄影特征的中国景观摄影,是当代中国摄影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依然热度不减。然而“景观”的含义在使用中被压缩和曲解,造成中国当代景观总是在固定的范式下创作。本文从景观摄影的发展脉络出发,对景观摄影的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了突破的方法和路径。一、何为景观摄影“景观摄影”在今天的中国摄影界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明确的风格流派,它区别于传统的风光摄影,往往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情感视角,去记录人对自然的改变。然而“景观摄影”这一概念在学界至今也没有得到一个确切定义,创作者对景观摄影的认知往往也较为片面。
2024年21期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李莉;
<正>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和谐之美”的思想基础为出发点,深入探讨了其在音乐中的具体表现,并揭示了这一美学观念在文化、艺术、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旨在使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谐之美”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一、引言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之美”被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的桥梁,在丰富人们审美体验的同时,还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社会的理解。因此,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和谐之美”,不仅是对音乐艺术的研究,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一次深刻剖析。
2024年21期 143-145+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 段潇然;
<正>本文在文化融合的视域下,深入探讨了声乐文化传播的路径,文章首先定义了声乐文化的概念,强调了其多元性及价值。接着,分别分析了文化融合给声乐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从推进内容创新、促进渠道拓展、加强受众培养、强化国际合作四方面详细探讨了声乐文化在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传播路径。通过分析,文章旨在促进声乐文化多元发展的同时,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融。
2024年21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王个松;
<正>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集体表演形式,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在合唱表演中,多个声部的和谐共鸣,声音的层次感和交织感,以及合唱团队的整体表现力,都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审美享受。它的演绎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一种艺术的展示和传播。只有通过深入的审美判断,合唱团队才能真正做到将音乐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本文立足于合唱艺术的审美分析,考察合唱艺术的美学要素,着重阐述了合唱音乐的和声美与和谐美,合唱表演的形式美和体态美,合唱形式的时代美和意境美等,旨在传达合唱音乐的美妙和力量,享受集体和谐共鸣的乐趣。
2024年21期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 钟中;
<正>西洋管乐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学校艺术风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普通高校管乐团组建现状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从团员招募、训练形式、训练方法、团队管理四个方面提出训练策略和方法创新。西洋管乐艺术以其雄壮华丽的乐器、丰富多彩的曲目,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高校西洋管乐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引领校园文化艺术潮流、提升学校艺术品位、展现大学生精神风貌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24年21期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 贺娟;
<正>在音乐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学的重要目标,琵琶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之一,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琵琶教学的改革,不仅需要关注演奏技巧的提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创新能力。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应加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会弹奏琵琶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旨在探讨琵琶教学如何融入核心素养培养,从而推动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024年21期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 刘泉君;
<正>一、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技法特征(一)民族调式的运用中国钢琴作品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旋律是以五音调式为基础创造出来的。黄安伦《C大调前奏曲》中的旋律就是通过五声调式编写的。各地区的音乐创作也会融入自己当地的民族特征,同时,调式和调性的写作也经常出现转变。在原来的调式中,增加了一些偏音和装饰音,还有同主音的转调和离调。中国钢琴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气息,原因是其作曲旋律多是以民族调式为主。
2024年21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 陈娟;
<正>通过跨文化声乐艺术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丰富艺术表达形式,并推动全球音乐的创新与发展。然而,跨文化声乐艺术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声乐文化同化风险、艺术风格冲突、语言障碍等。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建议保护本土声乐文化、多样化艺术合作、推广多语言声乐培训,以便更好地推动跨文化声乐艺术融合,从而促进全球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2024年21期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任安琪;
<正>在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作为基础课程,是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存在一部分问题,如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等。因此,在多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当务之急便是视唱练耳数字化教材的运用。本文将聚焦于视唱练耳这一音乐基础学科,深入探讨了视唱练耳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与运用。通过分析其优势、建设策略、运用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成功运用数字化教材的实际案例,为视唱练耳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2024年21期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