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

独家_策划

  • 铅华尽洗——钱选花鸟画风格探析

    殷慧芳;

    <正>本文通过分析钱选花鸟画的色彩、技法等,揭示钱选花鸟画的艺术风格特点。钱选作为南宋遗老,入元后不事二主,但也对新政权不抱怨恨之心,他的这份通透在其绘画和题画诗中有所体现。他的花鸟画,既对传统有所继承,又有自己的新意,自成一派,对研究元初绘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2024年24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
  • “一带一路”视野下青绿山水画的色墨关系研究与现代探索

    谢晋;

    <正>青绿山水画历史悠久且始于隋唐,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重彩设色孕育于“古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其艺术形式在西域壁画中迭现。本文聚焦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视野之下,深入探究青绿山水画中色与墨的关系,旨在探究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多元的表现形式。通过剖析不同时期青绿山水画绘制方式,总结出“以色为主”“互辅互补”“势合形离”三种色墨关系。色与墨的运用方式和艺术呈现对山水画的意象呈现以及画家主观情感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解读青绿山水技法的近现代实践所提供的丰富案例,为创作跨越地域与文化界限的重彩画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2024年24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风范

  • 《童趣》

    陈思雨;

    <正>~~

    2024年24期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 陶瓷茶具设计-青澜

    蒋婷;黎泳欣;

    <正>设计说明:此套陶瓷茶具的设计元素采用与壮族特色“牛角”,应用于茶具中公道杯的杯沿处,坏嘴和牛角杯沿的结合形成了牛角的形态,既有设计感也做到了公道杯杯沿防滑效果。公道杯和三个杯子的叠合形成铜鼓的形状,呈现出壮族人民对铜鼓的崇高信仰,设计中将铜鼓祈福等美好祝愿以中国传统文化“品茶”的形式呈现,也寓意着壮族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茶文化的喜爱。

    2024年24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聚焦_甄选

  • 综合材料在当代壁画中的表现运用

    陈晓鼎;

    <正>笔者在研究综合材料和古代壁画肌理这两个方面的时候突然发现他们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综合材料在古代壁画肌理中的运用,同时以及研究他们之间各自的绘画语言和共同产生的绘画语言。笔者进一步挖掘综合材料在当代壁画肌理中的运用。

    2024年24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 折枝法的发展历程探究与美感浅析

    问新元;

    <正>折枝法是我国历史不断演进,社会不断进步,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折枝法首有文献记载于唐朝,后于宋元时期发展至顶峰。几百年前至如今,一直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本文欲从折枝法的美感方面,分成形式美与情感美两方面进行赏析,同时对折枝法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

    2024年24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2K]
  • 探究明清自画像中的自我表达

    王晴园;

    <正>自画像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自写真”或“自写小照”,虽然中国古代肖像画创作历史悠久,但自画像在史籍中的记载却稀少,专门研究的文献更为稀缺,与西方画家忠实描绘自我形象不同,中国古代画家的自画像作品少且风格独特,显示了个人艺术追求与文化背景的深刻融合。研究明清时期的自画像,不仅能揭示画家的创作动机、表达主题与绘画理念,还能深入探讨其在社会背景下的隐性自我表达,包括个性特征、内心情感与精神世界等。通过分析明清代自画像中的自我表达,本文旨在探索明清自画像的独特性与多元审美价值,进一步思考其对当代人物画教学的启示,并总结自画像创作的规律,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指导。

    2024年24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人物_发现

  • 贝多芬钢琴演奏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情感赏析——以《悲怆》为例

    易芸妃;

    <正>《悲怆》是著名作曲家贝多芬早期作品的顶峰之作,不仅音乐风格代表了贝多芬早期的创作风格,也是贝多芬早期创作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贝多芬《悲怆》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特征和其中蕴含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丰富对《悲怆》的了解,增进音乐爱好者或是专业演奏人员对于《悲怆》的理解和喜欢。

    2024年24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王建中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音乐美学和创作特点

    刘小波;

    <正>自钢琴艺术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致力于钻研和学习这一键盘乐器。在经过了数代研究者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西方钢琴音乐的精粹与中国钢琴艺术的博大精深被中国的艺术先驱者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音乐创作者,王建中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钢琴作品作曲家。学习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对探究和传承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他的钢琴作品不仅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钢琴作品的大概样貌,还在调式、音色、旋律、曲式、韵味等方面突出并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还处处流露着与民族音乐极恰当的融合。

    2024年24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 施光南声乐作品中民间音乐素材的应用与艺术形象塑造

    顾西;

    <正>在20世纪中国音乐的百花园中,施光南无疑是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他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音乐土壤之中,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的精华,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勇于创新,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施光南善于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创作,创作出既有浓郁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语言。

    2024年24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博览_传承

  • 提升文化软实力视阈下福州工艺文化研究

    周玲;

    <正>工艺文化是城市发展进程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重要门户,通过系统梳理福州工艺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技艺手段,提出运用工艺文化和数字技术手段、城市品牌、社区参与相结合的手段,活化利用工艺文化在福州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提升用户体验、创新商业模式、激发城市活力。

    2024年24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 蒙古族出行中的色彩特征提取及设计实践

    王璇;

    <正>本研究旨在提取与分析蒙古族出行工具中的色彩比例及其特征,以便为蒙古族出行设计的配色提供指导,并准确传达蒙古族出行文化的独特魅力。首先,从历史文化角度探究蒙古族尚色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图片进行科学的色彩提取,揭示蒙古族出行中的色彩应用倾向和色彩特征,为蒙古族出行文化设计实践提供配色方案。结果表明,利用色彩聚类技术的色彩量化分析,能够提高设计师的配色效率,为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开拓了新路径。

    2024年24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 岭南古村落更新设计探究——以腊圃村元宇宙地图为例

    郭婧;

    <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岭南古村落的更新设计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广州腊圃村为例,探讨如何将元宇宙、沉浸式体验和数字文旅等创新理念融入艺术地图的更新设计中,推动实现古村落的文旅振兴。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更新设计策略,旨在为岭南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4年24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 以京剧中的“旦角”为例分析戏剧首饰的文化价值与内涵

    刘兀;

    <正>在戏剧表演中,人物的造型对于塑造角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剧首饰是人物造型艺术中重要的一部分,京剧中旦角的头面装饰性极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探究和关注,本文通过戏剧首饰的发展演变过程来对旦角的头面进行分析,并根据戏剧首饰的形式美、色彩及其材质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本身的文化内涵。

    2024年24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川剧元素在声乐演唱中的创新运用

    王婕;

    <正>川剧元素在声乐教育中的应用给传统声乐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其特有的声腔技巧、念白处理和表演艺术为声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方法,比如“高腔”和“低腔”发声技巧能帮助学生提高发声稳定性和表现力、增强声音控制能力,念白与唱腔的结合促进了声乐演唱风格的多样性,让演唱更具戏剧性和生动性。通过诸如《花开盛世》中的应用这类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展示了其对学生发声技巧和情感表现的积极影响,这些创新应用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水平,还丰富了声乐演唱的艺术表现力,推动了声乐教育的发展。

    2024年24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非遗音乐在数字时代视域下传承与发展策略——以嫁令阔为例

    邵露瑶;吴雨蒙;

    <正>非遗音乐,即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1989年联合国的文件规定,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是指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嫁令阔作为黑龙江省具有代表力的非遗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在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之下,非遗音乐的传播与创作在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需要深刻思考我国非遗音乐在当下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路径,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4年24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 湛江非遗植物染手工艺与文创IP开发实践研究

    李秋仪;

    <正>植物染是湛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雷州半岛地区特有的植物染织工艺与雷州葛布制造工艺造就了海边城市服饰文化。在乡村振兴赋能的背景下,湛江的植物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以湛江植物染为例,分析湛江植物染的历史、技艺特点文化内涵以及在赋能IP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文创设计的发展思路及策略,以期为植物染在文创设计及活动应用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经验。

    2024年24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博览_艺苑

  • 线条在中国画与视觉设计领域的比较研究

    金梦圆;

    <正>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线在中国画与视觉设计领域的表现手法和功能,探讨其在艺术表达中的差异与共通之处。通过对比经典绘画作品与设计案例,揭示了线条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独特作用,并展望了线条在未来艺术与设计中的发展趋势。线条,作为艺术表现的基本元素之一,在绘画与设计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线条不仅是艺术家情感表达和思想传递的重要手段,也是设计师在功能性和视觉引导方面不可或缺的工具。

    2024年24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 STEAM理念赋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黄河特色化转型升级与实践

    王晨;

    <正>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课程体系,紧跟景观行业乡村振兴基层设计人才需求,聚焦高职艺术类生源结构变化趋势,本文以《景观设计实务》课程为例,以STEAM跨学科教学理念赋能,融入黄河典型大型设计项目,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设计变革新模式,实践高职艺术设计类课堂实施变革新路径,对艺术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多元发展模式展开探讨。

    2024年24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博览_艺论

  • 构建文化创意之城: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王璐;

    <正>郑州市,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丰富的中原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日益兴起,郑州市文化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承载着蓬勃发展的外接手,郑州市正积极构建文化创意之城,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旨在分析郑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郑州市文化产业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其未来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推动郑州市构建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之城,为郑州市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4年24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 汉代铜镜草叶纹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杨可绘;

    <正>汉代是中国铜镜历史上的一座高峰,而草叶纹在中国古代铜镜上也是十分重要的镜式之一,草叶纹饰以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感情,给人以强烈生动的情感。草叶纹的审美趣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草叶纹作为自然元素的代表,其生动的形态和流畅的线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这种审美趣味也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启示。汉代铜镜草叶纹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通过对汉代铜镜草叶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工艺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同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启示,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2024年24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5K]
  • C4D重塑包装设计新纪元——创新视觉表现,彰显品牌价值

    张晓凤;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平面设计在视觉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包装设计的视觉需求。同时伴随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营销中包装设计显得格外突出,因而对包装的视觉效果打造以及品牌形象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Cinema 4D(简称C4D)是一款门槛相对较低的三维设计和动画制作的软件,强大的功能为包装设计带来了创意空间和技术支持,近几年来,在包装设计领域中应用广泛。本文通过深入研究C4D在包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分析其特点、优势及创新点,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其视觉表现及特点,旨在为后期包装设计的方案展示更直接的效果寻找较好的方案,进而提升该品牌的形象传播力,提升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024年24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非常_观察

  • 传统文化精神当代构建的设计原则

    陈尚书;

    <正>广义上的文化精神是指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形成一种具有传承性、地域性、可塑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人类物质文明观念意识的体现,是物质文化不断推进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无形的根基和财富。宏观的文化精神不仅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特征、伦理观念和生活方式,还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等。传统文化精神则更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经春秋万载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传承下来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结晶,具有更加鲜明的脉络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2024年24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商业化历史街区外部空间叙事研究——以大连市南山历史街区为例

    吕新雨;李丽;王扬;

    <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不仅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承载者,也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连的居住型历史街区正在经历一系列深入和广泛的更新实验,大连历史街区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动模式,使大连历史街区更新活起来,现今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也是年轻人City Walk的首选地址,南山历史街区所具有的年轻氛围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历史结合深受年轻人的喜欢。本

    2024年24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 视觉识别系统的“在场性设计”研究——以展览展示空间为例

    陈姝妹;

    <正>在场性设计(Presence Design)指通过设计手段增强观众在特定空间中的临场感和互动感,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体验和感知展示内容。在展览展示空间中,视觉识别系统的在场性设计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观众的观展体验和信息传达的效果。传统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多偏重于视觉符号的静态呈现,忽视了空间环境和观众互动的动态关系。因此,如何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引入在场性设计理念,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2024年24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专题_鉴赏

  • 虚拟修复在绘画作品保护中的作用

    殷子析;

    <正>本文介绍了虚拟修复在绘画作品修复工作中的作用。认为其不仅可为传统修复工作的方案设计和档案记录提供便利,更可在传统修复方法面临挑战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达到传统修复技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在修复线索不足、方案争议、持有者意愿以及多涂层艺术价值展示等原因导致传统修复工作无法开展时,虚拟修复是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尽管虚拟修复在应用中仍然存有待讨论的问题,但总的看来,它是一种新的修复方式选择,也能很好地服务于大众教育和文化遗产传承,有望在绘画作品保护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4年24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探析基层文物保护部门藏品保护管理工作

    徐建珍;

    <正>文物藏品是文化的“承载者”与历史的“见证者”,在文化强国建设期间,应从基层入手做好文物藏品的保护管理工作。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基层文物保护部门藏品保护管理的内容及原则,总结归纳现阶段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在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提出基层文物保护部门强化藏品保护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借鉴。

    2024年24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当代景泰蓝艺术创新发展文化价值与市场研究

    张金香;

    <正>当代景泰蓝的创新发展是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理念的实践探索,本文全面剖析景泰蓝艺术的起源、变迁和当下的创新趋势,深入分析材料、工艺改良,设计理念革新和市场反响。通过采用新型环保材料替代传统铜胎,研发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釉料,使景泰蓝工艺得到质的提升。同时,文化要素与抽象艺术的结合,注入现代生活元素,不断推动设计创新,推出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产品。在市场细分上,实现了从高端收藏到日用品的全覆盖,通过在线及线下结合的多渠道营销策略,成功打开新的消费群体。案例研究揭示设计工作室、博物馆以及企业跨界合作带来的积极效应,促进了景泰蓝产品的多样化发展。

    2024年24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专题_聚焦

  • 舞台艺术的成功背后:演出监督与创作团队的协同工作分析

    张海;

    <正>随着文化艺术发展,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各类舞台表演艺术不断创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视觉体验和情感体会。在舞台艺术的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多个部门和众多人员都采取到其中,尤其大型舞台演出项目更需要各演职人员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以取得理想的演出效果。在此基础上,舞台演出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剧院设置专业的演出监督职务,与演出团队、后勤团队等进行合作,针对舞台表演的各项细节进行精准把控。同时各项现代化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和现代艺术理念的应用也为提升舞台表演效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024年24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维吾尔族传统民间舞蹈元素在创作中的运用

    宋亚婷;

    <正>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糅合了历史、音乐等多种文化元素,更承载了民族的情感与信仰,传递了文化的精髓。维吾尔族传统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文化意蕴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在民族大融合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维吾尔族传统舞蹈为当代舞蹈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灵感源泉。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积淀、丰富多变的舞蹈结构、生动的肢体动作语言,在进一步总结维吾尔族传统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基础上,挖掘其作品创作特点并加以总结利用,为当代的舞蹈创作和维吾尔族舞蹈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基础。

    2024年24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小舞剧《残春》创作手札

    李或彧;

    <正>小舞剧《残春》是笔者于2019年创作的硕士毕业作品,有幸于2019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小型剧(节)目和作品资助项目,且在2021年的首届“全国硕士研究生舞蹈领域培养院校作品展演”中获得“创作奖”。该作品以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家》中的主要人物“高觉新”为第一视角,剖析旧制度背景下,角色思想抵抗与行动妥协的激烈矛盾,打开属于“高觉新”独有的人性两面性,以舞蹈的呈现方式来诉说他,抑或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相似的悲剧人生。

    2024年24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 当代舞蹈《茉莉吟》创作手记

    郭罗乐;

    <正>当代舞蹈是在现行时空条件下,以当下社会发展共识的审美和文化标准,通过舞蹈作品表情达意以及传播思想的艺术形式。当然鉴于当代的时间概念,也有着起源于20世纪中期至今的舞蹈作品的限定概念。我们根据今天将要展开的创作思考,参照近年来国家级展演赛事引领的舞蹈创作走向,讲述当代人创作的当代舞蹈及其背景和考量。立足当代审美视角对传统文化题材进行创新转化,是《茉莉吟》创作的初衷。无论是全国范围内、还是江苏省或江南地区,以“茉莉花”为主题的舞蹈作品有很多,看似题材过于陈旧,但是在舞剧佳作频出火热出圈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依然希望唱响“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以当代审美和创作思考再次演绎属于新时代的茉莉花。

    2024年24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 分析演出监督在艺术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费强;

    <正>由于艺术生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强有力的外力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便保证艺术生产的有效衔接和正常推进。演出监督作为艺术生产中的重要角色,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艺术生产的正常进行,让艺术生产过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加强艺术生产中各个参与部门之间的联系,让艺术生产的成果能够顺利衔接市场经济。本文立足于艺术生产的需求,探讨演出监督在艺术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艺术生产过程中演出监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及为艺术生产提供更多参考。

    2024年24期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品鉴_物志

  • 基于文旅融合的美术馆数字化服务模式

    孙艳;

    <正>随着文旅融合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服务逐渐成了美术馆发展的主要方向。打造数字化的服务模式,能够让美术馆得到实质性的优化,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感与体验。尤其是在目前科学技术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以文旅融合为基础建设美术馆数字化服务模式,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美术馆长远与稳定的发展。本文先阐述了文旅融合和美术馆数字化服务的优势,并从多方面概括了基于文旅融合的美术馆数字化服务模式建设策略,从而为美术馆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希望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4年24期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传授游戏化的探索与实现

    吴施;

    <正>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游戏化的表现手段,让人们参观时在交互和感知体验中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它们,从而引起人们对于文物保护和关注。分析了博物馆文物教育模式寻求游戏化探索的需求,如何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解决博物馆文物教育的痛点,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局部)》作为背景展开创作设计。通过背景描述,第一关、第二关闯关设计,场景转化策略设计等,实现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文物教育游戏化的探索,创新了寓教于乐的方式。

    2024年24期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 分析博物馆讲解员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

    杨蓉;

    <正>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对人类有着教育意义,很多人对于博物馆藏品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这就需要讲解人员从各方面进行细致的讲解。本文首先对博物馆讲解员的工作意义进行了阐释与分析,进而从强大的知识储备、深入了解陈列展览、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形象与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提出了博物馆讲解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并提出了从把握语言尺度,客观准确陈述、引导观众,摆正自身位置、因人施讲,采用多样讲解方式、注重与观众的沟通和交流、灵活掌控讲解过程五个方面的博物馆讲解员提升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的策略,从而使博物馆讲解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拉近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使得更多人能够对文化与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2024年24期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品鉴_丹青

  • 中国画创作中的材料与技法运用探究

    易立平;

    <正>中国画具有传承性与当代性的时代特征,传承性体现在它具有独特的审美程式与笔墨程式;当代性体现在它的多元性,并能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本文从中国画的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发展运用方面进行探讨,以探寻中国画创作传承性与当代性的时代特征。

    2024年24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绘画插画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与价值分析

    张一诺;

    <正>在当下视觉文化盛行的时代,绘画插画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凭借其丰富多变的表现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悄然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讨绘画插画在当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价值,涵盖视觉信息传递、情感共鸣激发、品牌形象的构建、文化与艺术的传播以及在教育与认知方面的辅助作用。研究运用概念分析等手段,系统地梳理绘画插画的界定、特性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多样化应用实践。研究结果显示,绘画插画凭借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强大的表现力,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上展现出显著的价值,同时在个人情感抒发与自我实现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4年24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品鉴_媒介

  • 职业院校架构下游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研究

    段中原;

    <正>游戏与动画是年轻人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近年来,游戏、动画行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也逐渐扩大。伴随行业企业降本增效的需要,不少企业正逐渐向二线城市和蓝水市场扩张、布局。作为职业院校如何在本轮行业变革中承担起服务区域企业,提升专业建设,扩大学生就业等责任成为今后工作的焦点。

    2024年24期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 动画智能:人工智能驱动的动画革新实践及影响分析

    许文茹;

    <正>本文全面探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如何深度重塑动画产业,从角色动画的创新到视觉效果的优化,再到动画流程的自动化。深入分析了AI在动画制作中的具体应用,包括但不限于角色动画、渲染技术、自动化工具的开发、故事板与预可视化技术的革新,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显著提升动画内容的品质、效率与创意空间。同时,本文也着重讨论了AI技术在动画行业中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它们对就业市场与创意流程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旨在为动画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的视角与深入的洞察。

    2024年24期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 智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张德智;

    <正>智媒时代呈现许多的特征,如媒体行业呈现全民化的特征和新型媒介广泛应用的特征等,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智媒时代加强人才培养,可以通过让培养的人才满足智媒时代的特征,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让学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拥有特色化的培育内容,让学校专业教学获得更好地发展。本文主要对智媒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详细分析。

    2024年24期 148-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 论音乐创作的“中国性”实践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

    李梓菲;

    <正>一、绪论当今社会,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及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如何将传统中国元素融入音乐创作进行了广泛研讨和关注。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跨越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能力,能成为架构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通过音乐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得以互融借鉴,有效促进文化交流的发展。音乐不仅仅是一门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发展,将音乐创作进行艺术加工,反映不同文化特点和精神,促进文化间的互融借鉴与传承,有效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2024年24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品鉴_音韵

  • 现代大提琴演奏技法创新

    徐小迪;

    <正>大提琴是一件独奏乐器,由于大提琴和人的声音非常相近,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是最“人性化”的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艺术领域的持续繁荣,大提琴演奏技法也经历着一系列变革与创新。这些创新深刻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维度,为演奏者开辟了广阔的创意疆域。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大提琴演奏技法的创新动因,分析创新途径,以期为大提琴演奏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2024年24期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 中提琴演奏风格的时代变迁与影响

    滕淦;

    <正>中提琴是一种重要的弦乐器,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它不仅在交响乐团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也是室内乐和独奏音乐中的重要成员。从巴洛克时期到现代,中提琴演奏风格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音乐本身的发展趋势,也体现了社会文化背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本文探讨中提琴演奏风格的时代变迁及对音乐艺术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奏特点,揭示这些变化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2024年24期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圆号在交响乐中的重要作用和演奏风格

    姜峰;

    <正>圆号这一种乐器是对于中国人根据乐器形状翻译命名的,在交响乐团中圆号是十分重要的乐器之一,圆号起源于欧洲,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以及人们对于圆号音色的改变,逐步形成了当前的圆号。在现代交响乐团中,交响乐一般由铜管乐器、弦乐器、木管乐器、色彩乐器、打击乐器组合而成。圆号归属于铜管乐器中的一种,使用频次要低于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但是圆号凭借其独特音色,在烘托乐曲氛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被乐队作为伴奏乐器,演绎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本文对圆号在交响乐中的重要作用和演奏风格进行了研究。

    2024年24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小提琴曲《新春乐》音乐结构及情感表达研究

    文义;

    <正>《新春乐》是著名作曲家茅沅创作的一首小提琴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结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小提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首乐曲以欢度新春佳节为主题,通过西洋乐器小提琴的演奏,展现了人们在节日中的喜悦和欢乐,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文将对《新春乐》的音乐结构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情感表达的特点。

    2024年24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 跨模态审美:探索生成式AI在“音乐—影像”艺术中的价值与影响

    李宇凡;

    <正>跨模态审美作为一种融合多感官、多媒介体验的艺术形式,正在当代艺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结合了不同艺术形式,还通过多感官互动,创造出新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尤其在音乐与影像的结合中,跨模态审美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感受和艺术创新。

    2024年24期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社区_争鸣

  • 青少年朗诵艺术培养策略

    贾千瑶;

    <正>本文通过剖析当前青少年朗诵艺术领域的实际情况,力图探究出一套促进青少年朗诵艺术培养的综合策略。本文开篇概述了朗诵艺术的内涵和在青少年成长进程中的关键作用,然后结合青少年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说明了为什么要在青少年时期培育朗诵艺术。针对现阶段青少年朗诵艺术培育的现状,本文结合青少年朗诵艺术培育的目标和原则从多个层面(包含激发学习欲望、基础技巧锻炼、情绪表达能力、个性化指导方案、实践经历积累、家校协同模式等)全面展开论述培育策略,并经由实际效应评估及实例剖析,确认这些策略的实效性与可操作性。文末,对青少年朗诵艺术的前景进行了前瞻性展望,重申了不断创新及多方面协作的必要性。

    2024年24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流行音乐演唱技巧与声乐传授结合的实践研究

    唐源;

    <正>流行音乐演唱对歌者的发声技巧、表现技能等方面提出了特殊要求,与传统声乐在发声训练、音乐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在剖析流行音乐演唱技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声乐教学在发声方法、表现特点、训练模式等方面对流行音乐演唱技巧传授的局限性。针对性地提出了在发声技巧、表现技能、实践能力等层面开展流行音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相融合的思路,以期为流行音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2024年24期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学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苏思媛;陈敏;王洋;王鹏;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高校是坚守育人初心,勇担育才使命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需要培养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青年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高校也需注意以文化育人,以美育人的理念,致力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深入探讨教育体系时,可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将其有机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是当前高校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上不可或缺的路径,是构建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体系、增强高校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导向。

    2024年24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 民办综合类高校音乐学专业OBE模式下现代音乐产业应用策略研究——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音乐学专业为例

    曹馨予;

    <正>本研究探讨了民办综合类高校音乐学专业在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下现代音乐产业人才的应用策略。以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为案例,如何将OBE模式整合到音乐教育课程中,并探索其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深入访谈、课程内容分析以及教学成果评估,揭示了实施OBE模式时遇到的挑战与机遇。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和建议为通过OBE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和行业适应性的音乐学专业提供了实用见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4年24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 视觉时代流行音乐传播的媒介涵化策略探究

    冯玲;

    <正>顺应当今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价值型媒介,不断突破时间维度的审美表达,向着视听双重参与的观看体验延展,对青年受众的价值观形成和涵化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旨在探讨流行音乐在媒介传播中价值观涵化的作用机制及困境,并提出涵化培育的有效策略。

    2024年24期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传统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杨屹;

    <正>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高校音乐教学中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有效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并在现代教育环境下进行创新。通过分析当前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研究传统音乐的教育价值与方法,提出在保持传统音乐核心精神的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与创作理念进行创新的策略。研究发现,通过将传统音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及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同感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24期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征稿函

    <正>《艺术品鉴》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类、文艺人文类、艺术品类大型文化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406,国内统一刊号:CN61-1485/J,邮发代码:52-215。特别说明:1.可刊登彩版作品(画作、音乐、文物、名人简介、作品选登)2.封面、封底、封三均可刊登作品以及广告宣传。3.板块:独家|策划、聚集|甄选、人物|大师、大家|深度、大家|视点、博览|传承、博览|艺苑、博览|艺论、非常|观察、非常|业界、专题|鉴赏、专题|品评、专题|聚焦、品鉴|物志、品鉴|笔墨、品鉴|丹青、品鉴|媒介、品鉴|音韵、社区|争鸣等。4.收稿范围:文艺、文物、博物馆、美术、音乐、舞蹈、工艺品、书画作品。

    2024年24期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八花图》(局部)

    钱选;

    <正>~~

    2024年24期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