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

卷首

  • 1904-1986 百年兆和

    <正>蒋兆和作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杰出代表,以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和敏锐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在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蒋兆和先生一生历经中国社会剧变的重要阶段,其作品从现实主义出发,贯通中西,融汇新旧,内容上则体现着对个体命运的深情注视和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关切,可以说,其创作轨迹始终伴随着对人类苦难的深刻反思和超越时代的精神探索而展开。这一点,在当前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2024年是蒋兆和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们将怀着崇敬之心,从新的历史视角重新审视这位艺术巨匠的艺术成就与精神遗产。

    2024年25期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向蒋兆和先生致敬

    刘万鸣;

    <正>“师我者万物之形体,惠我者世间之人情。”蒋兆和先生的现实主义创作、“为人生而艺术”的追求,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永远值得后人景仰、学习。上世纪40年代,在其自费出版的第一本画集序言中,蒋兆和先生道出了自己“为人生而艺术”的信念:“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但不知我们为艺术而艺术的同志们,又将作何以感?作何所求?”在民族危亡的年代,蒋兆和先生以苦涩的人生体验和饱蘸深情的画笔,创作了《流民图》《换取灯》等,控诉国难家仇、关怀人情民生;新中国成立后,蒋兆和先生的创作主题从战争到建设,由苦难到幸福,《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九兰打夯》等作品反映了和平与繁荣,描绘人民当家作主、劳动光荣。

    2024年25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传统底蕴

  • 传统底蕴 1904-1920

    <正>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蒋兆和先生出生于四川泸县。这一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是中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至1920年的16年间,中国经历了中华同盟会成立、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近代史大事,封建社会形态瓦解,在冲突、动荡的时代环境中,近代中国人民艰难探索着新的救国道路。

    2024年25期 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 不堪回首话当年——蒋兆和自述

    蒋兆和 ;程永江;

    <正>40年前,我在自力出的画集自序中曾悲愤地写道:“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之穷人,惟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饿殍。嗟夫,处于荒灾混乱之际,穷乡僻壤之区,兼之家无余荫,幼失教养,既无严父,又无慈母;幼而不学,长亦无能,至今百事不会,惟性喜美术,时时涂抹,渐渐成技,于今数十年来,靠此糊口,东驰西奔,遍历江湖,见闻虽寡,而吃苦可当;茫茫的前途,走不尽的沙漠,给予我漂泊的生活中,借此一支颓笔描写心灵中一点感慨……”多年来我对自己的家世和童年闭口不谈,因为那太少欢乐的童年给我留下的只是痛苦的回忆,而离家六十余载,除去1936年返乡半年之外,此后再未回归过故里,童年时代的人和事在脑海里也都已经淡漠许多,所以索性就不再去提它了。

    2024年25期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革新先声

  • 革新先声 1920-1935

    <正>1920年,16岁的蒋兆和沿江东下,外出谋生,流徙至上海为人画像、打工。彼时的上海出版行业繁荣发展,连载在出版物上的漫画、连环画受到市民追捧,一些艺术家由此为人所熟知,如丰子恺、叶浅予等。另外,在商业经济活跃的时代氛围下,上海还诞生了许多特殊的美术形式,例如商业广告图画、月份牌等,许多艺术家都曾以此为生计来源。蒋兆和正是在从事广告画、为许多出版物设计封面的间隙,自学素描、油画、工艺美术,并在之后结识徐悲鸿。

    2024年25期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蒋兆和上海时期的起步与交游

    杨灿;

    <正>沪漂谋生1919年(民国八年),年仅十五岁的蒋兆和家道中落,叔父们吸食鸦片掏空家产,又逢泸州战争与洪水的天灾人祸,蒋家从书香门第走入完全破落的境地,每日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少年时期的蒋兆和不得不自力更生,打工赚钱为自己谋条生路。起初他在家乡县城一间照相馆修补布景,因为从小学过两笔画,后来便被老板安排绘制照相背景,得了些报酬填补家用,这便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后来听人说,在上海画画收入很可观,对上海滩的向往当即根植在年少的蒋兆和心中。凑齐去上海的路费后,蒋兆和便告别了家人,与两位同学踏上“沪漂”的旅程。

    2024年25期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0K]
  • 由技而艺——蒋兆和早期西方造型艺术实践及路径

    答光明;

    <正>上世纪初的中国,内外交困,文化与权力的断隔催生了社会整体性的失序,伴随着西方经济殖民的同时,文化及意识形态也随之涌入中国。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的一篇文章宣告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到来,而后,两位先生不仅构筑了五四运动的主要精神架构,同时也为当时的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因。蒋兆和自小随父临习书画,13岁时,蒋母突亡,为维持生计,在亲戚的推荐下学习擦碳肖像画法,在老家为人画像,也为照相馆画布景,这种基于西方光影造型原理的特殊绘画形式作为当时的傍身技艺,不仅提供了“由技而艺”的转向契机,同时也为蒋日后人物题材主线积淀了最初的认知与视觉习惯。

    2024年25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3K]
  • 装束美与现实感:蒋兆和艺术的转型

    许崇宝;

    <正>蒋兆和最为国人所熟知的身份有两个,一是创作了《流民图》《人民图》《儿童与和平鸽》等现实主义力作的国画大师,二是新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徐蒋体系”的开创者之一。笔者在研究策划泰康美术馆“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以下简称“泰康展”)的过程中,发现蒋兆和真正转向以“国画”为主要创作媒介并初步确立其在艺术界的地位是在1936年至1941年期间。

    2024年25期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6K]
  • 机器刺绣的利弊

    蒋兆和;

    <正>机器刺绣为应用一种小刺绣机以代替手纫的工作。其机的式样如下图。绣线由B眼穿入C眼后,即可左手握机身,右手握机柄,频频绣作。其绣成者与手纫者不同。手纫者一线上下穿,线编於绣料之上;此则线仅下穿而夹於绣料布眼内,故无手纫者坚牢。所用之绣料,必以天鹅绒,纱罗,十字布等有粗眼者。若丝绸竹布等,则感受不便。线亦以毛绒十字线或德国绒线为佳。若用我国丝绒,粗度未能一致者,则又感不便。惟其工作极速,宜於作刺绣工艺品。此机行於我国者,未及数年,而坊间所售之花边,枕套等,悉为之制品。

    2024年25期 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为民写真

  • 为民写真 1935-1949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战开始。蒋兆和因“七七事变”困居北平,但也进入了创作的井喷期。整个抗战时期,蒋兆和辗转上海、重庆等地写生,尤其关注难民,创作了众多精彩的人物画作品,以《爸爸永不回来了》此类描述战争的时代关怀作品触动人心。39岁(1943年)完成了巨制《流民图》。“我认识蒋兆和就是从认识《流民图》开始。1943年,《流民图》在沦陷区北平太庙展出时,它强烈的感染力深深打动我……”蒋兆和的妻子萧琼曾这样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蒋兆和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美展,并先后创作了《春天来了》《走向工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努力生产》等作品,表露出对和平时代和新中国成立的由衷赞美。

    2024年25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建国前蒋兆和“民生”艺术思想成因及其表现

    李刚 ;黄文;

    <正>蒋兆和(1904-1986)是我国20世纪卓越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其创作坚持为民写真,以毫不掩饰的画笔表现了20世纪中国人民命运的变化。从蒋兆和一生的艺术历程来看,建国前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直面人生、批判现实的人文情怀,无不透射出关注人生、关注现实、“为人生而艺术”的深刻“民生”思想内涵。

    2024年25期 45-5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0K]
  • 蒋兆和与《流民图》

    刘曦林;

    <正>蒋兆和传略蒋兆和(1904—1986)中国现代人物画一代宗师,著名美术教育家。四川泸州人。16岁流浪上海,以画像和从事广告、服装设计为生,刻苦自修素描、油画、雕塑。1927年结识徐悲鸿,受其写实主义主张和改革、复兴中国画思想之深刻影响,并受左翼文艺运动感召,从事进步文艺创作。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参加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绘制抗日宣传画和爱国将领画像。之后辗转于上海、南京、北平、重庆之间,从事美术教育和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

    2024年25期 5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6K]
  • 《流民图》往事:因画相知的蒋兆和与萧琼

    戴驿蕴;

    <正>蒋兆和先生的夫人萧琼女士曾说:“如果没有他的画,没有他的《流民图》,蒋兆和找多少媒人我也不会嫁给他。《流民图》才是我们真正的媒人啊。”⑴《流民图》不但是中国苦难史的见证,也是蒋兆和与萧琼因画相知的缘分。不用作画者开口解释,画中蕴含的“真意”便能传递给能读懂它的观众,观者对画的凝视,也是观者对作画者内心的审视,透过画面,是直击人心的精神世界。

    2024年25期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1K]
  • 尽写苍生 胆敢独造——蒋兆和艺术再论

    马明宸;

    <正>在清末民初,传统的中国人物画的取材依然盘桓在惯常的才子佳人和道释圣贤领域,画家们擅长的依然是古典审美观念的遗留。即使是作为美术革新旗手的徐悲鸿先生,虽然他在艺术主张上面提出了“中西融合”变革理念,可是在实践层面也仍然还是在用中国画的材料画传统题材,只不过是利用款识来表现新的主题思想罢了,像《愚公移山》、《九方皋》、《醒狮》、《奔马》等作品,都是用的象征与寓意手法。徐悲鸿在艺术上尝试转向现当代人物运用的仍然还是西方的油画以及写生等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他虽然在思想认识上明确了方向和主张,但是在手头实践上仍然还是割裂的。

    2024年25期 73-7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4K]

作品鉴赏

  • 蒋兆和《朱门酒肉臭》

    蒋兆和;

    <正>1939年9月17日《晨报》艺术周刊发表《朱门酒肉臭》并有长白山农附记:蒋兆和先生画像,久已名满国内,无待介绍,此幅《丐儿》,神丧气馁,目涣头垂,瘦骨支离,枵腹有日,谁无子女,见此能不怜怀乎,蒋先生自题“朱门酒肉臭”,寥寥五字,倍极痛心,弦外之音,则有“路有饿死骨”也,蒋先生以悲天悯人之怀,写孤苦哀鸿之惨,冀有以大人先生之酒肉争逐,而发心婆仁念,普叔孤藜也,先生之功,亦不朽矣!

    2024年25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 蒋兆和《田园廖落干戈后》

    蒋兆和;

    <正>“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像这样的情景,千古如斯。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代里,无不因为战争而丧家亡国,流离失所,尤其在中国的环境,不是灾于兵,就是劫于盗,以至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无时不有成千成万的民众,饿殍沟壑,嗷嗷载道,其情之哀,其声之痛,世上之最可怜而最可恤者尚有过于此乎?

    2024年25期 8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 蒋兆和《爸爸永不回来了》

    陈丹青;

    <正>1945年,日本投降。有位中国画家画了一幅画,叫做《爸爸永不回来了》,画中的小姑娘双膝跪倒,仰望青天,意思很清楚:她的父亲在抗战中死掉了。当年,全国上下一片狂欢,太多主题可以画——直到今天,国家组织的大型历史画还在画抗战,画家们早已学了西洋人的套路,画杀戮,画战场,画尸体,画胜利——可是大家想想看,这位抗战的亲历者偏偏选择画一位失去父亲的女孩。为什么呢?因为复仇也好,胜利也罢,战后顶顶真实的事情,是无数家庭破碎了。这幅画不是出于国家主义与民族意识,而是秉承人的立场,直白地说,就是同情心。

    2024年25期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蒋兆和《卖小吃的老人》

    蒋代平;

    <正>父亲后来拜徐悲鸿先生为师,徐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他决心走出去,要在困苦中为大众熬制“苦茶”,到更广阔的天地中“为民写真”。于是,他毅然去往北平,一九三六年又折返到重庆,在那里,他用酣畅淋漓的中国画笔墨画出了众生相——有街边蹲着卖小吃的老人、有稚气未消的卖线郎、有在闹市沿街叫卖的儿童、有光着膀子不知停歇的车夫……行笔间带着山风,带着热气,带着民情。

    2024年25期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蒋兆和《与阿Q像》

    蒋代明;

    <正>我们决定将先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与阿Q像》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先父的遗愿是希望能让自己的代表作品在国家最好的博物馆、美术馆、画院、学院等研究机构作为最终归宿。今天,我们以难舍难分的心情,心怀喜悦地将先父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作《与阿Q像》奉献于此。根据文学巨匠鲁迅小说里的重要人物进行再构思创作出来的“阿Q”形象,无论其深刻性还是艺术的精湛程度,都将永久地展示在公众面前,这是我们的荣光,是老一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最厚重的精神遗产。

    2024年25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蒋兆和《大洪水》

    魏百让;

    <正>“洪水泛滥在地上四十天,永往上涨,把方舟从地上漂起。水势浩大,在地上大大地往上涨,方舟在水面上漂来漂去。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水势比山高过十五肘,山岭都淹没了。凡在地上有血肉的动物,就是飞鸟、牲畜、走兽和爬在地上的昆虫,以及所有的人都死了。凡在旱地上,鼻孔有气息的生灵都死了。凡地上各类的活物,连人带牲畜、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了。只留下挪亚和那些与他同在方舟里的。水势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2024年25期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8K]

紧随时代

  • 紧随时代 1949-1966

    <正>新中国成立之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成为首要任务。1950年1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同年,蒋兆和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先后教授素描、国画人物写生课。这一阶段的蒋兆和画了许多名人像,此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人物画教学领域,在《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规律》《谈传统人物写生的基本锻炼》中,蒋兆和不断总结教学理论,明确提出“以白描作为中国画的造型基础,融会贯通外来艺术”,并分别确立了学习素描和水墨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现实主义中国画教学体系。

    2024年25期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时代镜像与心声:蒋兆和新中国十七年的艺术创作与社会关怀

    杨典昫;

    新中国十七年是蒋兆和美术风格的转型期,通过对蒋兆和绘画作品与历史文献的分析,此阶段他的绘画创作从以往“苦茶”阶段对社会的悲悯关照跨越到“美酒”阶段对新中国改革的颂歌,并为形成风格自觉的“种树”阶段打下基础。这种创作变革的背后,是时代变迁所带来的视觉形象的改变,也是对新中国以来人民整体面貌表达的创作调整。他所坚持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以多样的题材和真挚的人文情怀,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初期的社会风貌与历史进程,成为那个时代的视觉记录和历史见证。

    2024年25期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2K]
  • 十三陵水库修建期间的新时代劳动人民群像

    王琳琳;

    <正>前言:1958年,在北京北部山区的十三陵附近,四十多万军民以义务劳动的方式贡献力量,积极投入到水库大坝的建设中,人人精神饱满,意气风发。蒋兆和与夫人萧琼,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的同事们在十三陵水库工地驻扎了一个多月,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创作了《九兰打夯》《人民的力量——劈岭移山修水库》等巨制,彰显新时代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2024年25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6K]
  • 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对彩墨画的素描教学在观点上的一些商榷)

    蒋兆和;

    <正>国画写生所要求的目的,在于充分理解各种物象的结构,不为表面繁琐的光暗和周围环境所影响,而刻画其精神本质。对描写的主体,必须首先具备充分的分析能力,具体的掌握客观物象,然后才能胸有成竹地去要求刻画、提炼、取舍。而这一切,虽然都通过作者主观的创造,但必须根据物象所构成的特征。这也就是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是自然主义的描写,而是把握客观物象的精神本质。这一讲求“形神兼备”的现实主义的造型传统,在今后国画的写生练习中必须加以充分的发挥。

    2024年25期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8K]

寄兴寓情

  • 寄兴寓情 1966-1986

    <正>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央美院包括罗工柳、黄永玉、叶浅予在内的许多教师被批斗,蒋兆和也没有幸免,他曾在美院看大门三年。1977年,蒋兆和被恢复研究生导师工作,1979年作《十年噩梦(自画像)》。1986年,蒋兆和逝世,由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引导的下一个艺术时代也正在酝酿之中。

    2024年25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蒋兆和晚年绘画的写意性

    庄会秀;

    <正>作为20世纪30至40年代便已形成独特画风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代表画家,学界对蒋兆和的研究以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作品为主,而对其晚年绘画作品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一些学者对其晚年绘画作品的评价不高,如张少侠、李小山认为他晚年的古装人物“是一种勉强的力不从心之作~(1)”。也有学者对其晚年绘画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李起敏认为“他后二十年最辉煌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成就就是那些彪炳千秋的肖像画,尤其是历史人物肖像画,其成就之高,在近现代中国画史上几乎无人匹敌。”~(2)之所以出现相反的两种观点,究其原因,在于蒋兆和晚年的绘画风格较其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2024年25期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7K]

诞辰120周年纪念

  • 诞辰120周年纪念

    <正>~~

    2024年25期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 马振声:蒋兆和艺术的“新”与“情”

    张敏 ;马振声;

    <正>大约五十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经常能看到蒋先生的《给爷爷读报》《给志愿军叔叔写信》《毛主席与儿童》《小孩与鸽子》等作品,既通俗又亲切、生动又招人喜欢。1957年之后,通过蒋先生解放前出版的画册看到了他描绘北京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作品,非常打动我,因为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解放的时候我十岁,对那段生活有切身的体验,也比较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形象,带有苦涩气息的市民生活作品表现,让我感到非常震撼,真切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2024年25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王明明:从当下艺术现实回看蒋兆和及“徐蒋体系”

    张敏;

    <正>前言:访谈结束回到西安,再次翻开王明明先生赠予作为参考资料的北京画院学术丛书“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的《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从中看到蒋先生自述文字“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洋画占上风,形成了世界潮流。年轻人对中国画毫无所知,在教学中引起了混乱……”,多少时间过去,历史滚滚向前,艺术翻开一页又一页的崭新篇章,但我们面对的,似乎仍然是过去的问题。遂打开访谈录音,话题从影响蒋兆和先生融合中西艺术道路选择最初也是最根源的原因谈起。

    2024年25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1K]
  • 何家英:蒋兆和中西绘画融合之启发

    <正>张敏:“融合中西”是现当代中国美术的主要课题,可否请您从这一点出发,谈谈蒋兆和先生在中西绘画融合上的独到之处?何家英:融合中西是近百年来艺术变革的大趋势,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不同的是,蒋先生赶上了救亡图存的大革命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战争背景下百姓艰苦的生活状态,在这种大动荡中他饱含激情去表现形形色色的劳动人民,以此实践着自己的艺术道路。

    2024年25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6K]
  • 蔡玉水:蒋兆和艺术精神的当代传承——从悲剧创作谈起

    张敏;

    <正>蒋先生让我知道今天这个时代,艺术是什么?艺术究竟为什么?没有了良心、没有了爱,艺术什么都不是。蒋先生是中国艺术的良心!——蔡玉水由于年龄差异太大的缘故,我没有机会直接受教于蒋先生,我多么希望先生能够教我一天,或者见我一面。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向先生学习,或者说追随先生的步伐,先生对我的影响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始终,直到今天。我的艺术创作道路开始之初是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融入大的历史背景之中,确定创作方向、确定人生选择,其中有许多必然的和偶然的因素影响,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一个热爱绘画的人逐渐掌握了绘画技能,能够用绘画进行表达的时候,他会作何表达?

    2024年25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3K]
  • 魏葵:苦茶一砚 纸上苍生

    <正>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和转型最重要的主线是中西融合。曾鲸是否和利玛窦探讨过光影关系,这应该是一个学术话题。高居翰认为:“曾鲸及其传人所营造出来的非凡写实风格,是明代稍早任何画家所无法与之抗衡的。所有那些主张曾鲸的风格乃是出自中国绘画内部发展的结果者,都显得难以令人信服。”

    2024年25期 15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5K]
  • 杨凡:我和蒋兆和家属的点点滴滴

    <正>在时间的长河里,有些相遇显得尤其璀璨,仿佛星辰与星辰之间不经意的碰撞,却激起了漫天的火花。——题记2011年的春天,我从厦门到了京城,那年的春风不仅吹绿了京城的柳枝,也悄然吹开了我与蒋兆和家属之间那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在北京这座喧嚣与宁静并存的城市里,我有幸踏入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故事的家庭。这份缘分,缘起于叶浅予先生与蒋兆和先生深厚的友谊,它如同一条细流,悄无声息地滋养了我与蒋家之间的情感纽带。作为这段友情的继承者,也深切感受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情感交织。

    2024年25期 15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 碧血丹青 名扬千古 感言于建立蒋兆和美术馆

    王安;

    <正>作为企业界书画爱好者中的一员,我受书画艺术裨益近20个年头。对于书画的收藏,源于我一直以来对艺术的敬仰以及企业文化积淀的愿景。因此,在工作之余不懈于书画鉴赏与收藏的学习研究。习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正逢其时,幸遇这个时代。国家强盛不仅仅体现在科技、经济,更要在文化艺术上显现。这既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得以承前启后,传承激扬的灵魂所在。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家的责任与义务不只体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还应通过企业文化的营造与传播参与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和人文情操的弘扬。

    2024年25期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 蒋兆和的艺术之真与《蒋兆和全集》出版

    王勇;

    <正>20世纪以来,若论以中国画的方式画人物,蒋兆和先生是一位绕不开的人物,他是开拓者,亦是一座大山。很多年前,我在大学毕业论文中梳理中国近现代人物画的发展脉络,蒋先生就成为我重点研究的对象。他说的“人生的一碗苦茶”,至今我仍记忆犹新,时间愈久,识见增多,对艺术体悟渐深,方知所谓“苦茶”乃艺术之真味。

    2024年25期 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 从“贡献”出发:“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策展手记

    许崇宝;

    <正>策划源起我第一次见到蒋兆和的原作是2011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美术馆五十年捐赠作品大展”看到了《流民图》,另一次是同年8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图像·历史·存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十五周年艺术品收藏展”看到了落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以下简称《人民图》)。看到后者时我刚入职泰康空间(泰康美术馆前身)一个月。在同一年里能看到蒋兆和从“流民”到“人民”原作真迹的机会,至今没有再出现过。

    2024年25期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 蒋兆和绘李时珍像:艺术为伸正义、促文明、集智慧

    张月生;

    <正>蒋兆和(1904.5.9—1986.4.15)先生生于四川泸县,有“中国现代水墨画一代宗师”之称,其代表作是抗战时期的作品《流民图》,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张衡、僧一行、祖冲之等人肖像,名重一时,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是蒋兆和先生诞辰120周年,蒋兆和先生曾两绘李时珍画像。尤其是1983年,一外国人出2万美金请他绘李时珍画像,被他拒绝,但却分文不取地重绘李时珍画像赠李时珍纪念馆,此事知之者不多。笔者特撰此文,以惠读者。

    2024年25期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4K]
  • 兆和还乡记——纪念蒋兆和诞辰120周年泸州观礼

    刘剑;

    <正>2024年,正值伟大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家蒋兆和先生诞辰120周年。蒋兆和先生家乡泸州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品格上乘的纪念活动。这一纪念活动是继北京泰康美术馆举办“境在苍穹寥廓中——蒋兆和艺术文献展”为纪念蒋兆和诞辰120周年拉开序幕之后的又一文化盛事。其参加者有省市县级领导、国内外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艺术领域学者及广大喜爱仰慕蒋兆和先生的书画爱好者、大中小学学生等。

    2024年25期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1K]
  • 溯源与考证——蒋兆和与高丽纸

    曹简;

    <正>一、缘起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始终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作为中国写意绘画的主要载体,纸张的质地、性能及其表现形式对画作的艺术表现力和保存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蒋兆和作为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画家,以其精湛的技法和形神兼备的作品著称,其创作不仅是笔墨的流转,更是材料与技艺的高度融合。因此,针对蒋兆和在不同时期所选用纸张的研究,既是解析其艺术成就的关键路径之一,也是揭示中国近现代写意画材料演变与发展的学术必然。

    2024年25期 17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8K]
  • 浅谈蒋兆和先生绘画艺术中的音乐感

    肖和;

    <正>艺术是人类独有的思想表述方式。是人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肢体,以多样化的语言,放大了内心的感觉,营造出喜怒哀乐之情感的波动,进而更激发了情感,引起共鸣与思索的一种连环效应。这样的效应作为思想的载体其感染力是非凡的。然而,艺术中的哪一门类更有影响呢?是音乐。因为音乐是更动听的言说方式。音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甚至支配了人的神经。文学作品里有音乐的基因,戏剧、电影、舞蹈离不开音乐。那么,美术是无声的造型,也需要借助音乐吗?毋庸置疑,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好的美术作品其内涵也是音乐。

    2024年25期 18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2K]
  • 跨界大众评论

    <正>前言鉴于蒋兆和先生艺术作品关注人民、关注劳苦大众的批判现实主义题材以及蒋兆和先生历史人物画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影响,此次专刊在缅怀访谈环节决定突破“圈内”,开启各行业评论的“跨界访谈”部分。以下访谈内容征集自各行从业者以及各年龄段艺术爱好者。

    2024年25期 19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病榻梦语

    <正>~~

    2024年25期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8K]

  • 蒋兆和语录

    蒋兆和;

    <正>当春光明媚,或秋高气爽,晚风和畅,或皎月当空,此皆良辰美景,使人陶醉于大自然之中,而给予我所感者为何?恕吾不敏,无超人逸兴之思想,无幽闲风雅之情趣,往往于斯之际,倍觉凄凉,天地之大,似不容我,万物之众,我何孤零,不知所以生其生,焉知死以死其所,于是无可奈何地生活于渺渺茫茫的人群之中,不得已而挣扎于社会之上,随着光阴的进展,不管过去的岁月,不惜青春的消磨,不怜自身的苦痛,不怕风吹雨打的环境,不羡优柔自得的幸福,不憎弱肉强食的王霸,不嫉和蔼可亲的君子,不拜观音,不念弥陀,不知鬼神之可以作祟,不解因果报应之循环,不迷于妖精,不惑于党派,惟我之所以崇信者,为天地之中心,万物之生灵,浩然之气,自然之理,光明之真,仁人之爱,热烈之情,吾人共同生存于世界之上,而朝夕所追求之幸福者为何?抑或为佛为道,为国为家,为子孙作牛马,为金钱作奴隶欤?

    2024年25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 影像

    <正>~~

    2024年25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 蒋兆和艺术年表

    <正>~~

    2024年25期 19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