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

风范

  • 《焦虑—侵略与抵抗》当代首饰设计

    陆羽童;

    <正>设计说明:本设计旨在通过材质的象征性运用,深入探讨“焦虑”的艺术表达。作品巧妙地运用了珠宝与金属制品作为媒介,通过隐喻手法,将这些物质形态转化为情感传达的载体。该作品核心聚焦于“侵略”与“抵抗”这一对矛盾概念的融合与对立,以胸针的形式呈现。在设计上,胸针被构思为双面叙事体,一面象征“抵抗”,另一面则映射“侵略”,两者既相互依存又彼此排斥,共同构成了一个矛盾复合体,通过不同的面向观众讲述不同的故事。整枚胸针重约600g,材质为黄铜、红铜,及其他纺织类材料,红铜经氧化做旧处理呈现出黑色。金属制品带来的触感沉重,使人在佩戴时有种不安的情绪,沉重的垂挂感能让佩戴者明显地感受到“焦虑”的压抑。

    2024年29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 赵俊作品赏析

    赵俊;

    <正>~~

    2024年29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赏析

    全芯仪;张禄;

    <正>~~

    2024年29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8K]

独家_策划

  • 冯超然浅绛山水画的风格研究

    罗澜;

    <正>冯超然作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海上画坛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对当时画坛有着重要影响。冯超然在早年临仿前人画作,但中年以后,融会贯通,另辟蹊径,自己独成一派。因此,对冯超然的生平进行概述,分析他在早期临古仿古、中期清丽工秀和晚期雄厚大气的绘画风格,并结合这一时期的各件作品分别进行探讨。

    2024年29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跨越时空的对话:边景昭与沈铨鹤画艺术风格分析

    李杨雁泽;

    <正>明代画家边景昭与清代画家沈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绘画史上,鹤作为一种高雅的题材,长期受到文人画家的青睐。本文选取了跨越明清两代的两位代表性画家——明代的边景昭和清代的沈铨,试图通过对比分析他们的鹤画艺术风格,探讨中国鹤画艺术的传承与革新。边景昭活跃于明初,其鹤画风格融合了写意与工笔的特点,在明代花鸟画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沈铨则生活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鹤画创作既传承了明代的精髓,又融入了清代文人画的审美追求。

    2024年29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聚焦_甄选

  • 赵孟頫行书维持雅正风格之探析

    章胤;

    <正>生而为人,我们大多有过一种感觉,人的生命宛如浮萍一样在红尘世界游荡,宿命带给了所有人不同的际遇。古代书法家同样都有其不同的际遇,王羲之在“兰亭雅集”中写下了《兰亭序》,苏轼在贬谪黄州之时创作了《黄州寒食诗帖》,这是人生难以复刻的高光;米芾《珊瑚贴》的愉悦、《研山铭》的闲适、《值雨帖》的烦闷,这是个人闲情生活的小小喜怒无常。在多变的时运或不同的场景之下,书家们能通过书写不自觉地呈现出当日当时之情境,因此作品面貌能够别开生面,这是人之常态。但在书法史上只有赵孟頫一人,他的作品风格能保持“十年如一日”的优雅,每件作品几乎都可以用珠圆玉润、字字珠玑来形容,似乎在他的身上见不到人生的喜怒哀乐,也没有所谓的高光来刺激他的创作。

    2024年29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 王个簃篆刻艺术特征分析

    张子璇;

    <正>一、王个簃生平概述王个簃(1897年—1988年)名贤,字启之,号个簃,别署霜茶阁。江苏海门人。吴昌硕衣钵传人。王个簃老先生出身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兴趣爱好就是学习书画、金石、诗文。他很欣赏吴昌硕的书法篆刻作品,他经常带着他的篆刻印谱和自己刻的印章找吴昌硕学习,后来去南通求教享有盛名的书画家李苦李,多次请求他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带给吴昌硕看。而吴昌硕对他也十分欣赏,每次收到他的书法作品,都会仔细地为他书写评价和指出不足之处。

    2024年29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7K]

大家_视点

  • 都市化进程中的广州音乐剧产业:运作模式、受众分析与文化消费心理

    徐静莹;

    <正>音乐剧作为一种集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现代都市文化生活中逐渐展现出蓬勃生机与独特魅力。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大都市涌现音乐剧热潮。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音乐剧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逐渐成为全国音乐剧版图中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然而,当前学界对广州音乐剧产业发展的关注还相对不足,亟需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层次的专业视角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将系统剖析都市化进程中广州音乐剧产业的运作模式、受众分析与文化消费心理,以其充实相关研究,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音乐剧产业繁荣发展贡献智力。

    2024年29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 基于劝导理论的文化服务设计研究

    赵阳;

    <正>目的:通过对文化服务设计的案例分析,探索劝导理论导入文化服务设计的可行性和应用范畴。方法:通过实地调研用户,利用行为表格分析用户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分析PSD设计原则对设计的指导性等,构建一套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设计的设计框架和原则,为文化服务设计提供路线。结果:根据劝导理论对文化服务设计进行功能规划,分析文化服务设计的线上线下形式,以某地区文化服务设计为例,输出产品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结论:将劝导理论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设计中,在原有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支撑下注重用户行为、场景等的劝导系统,运用“理论-方法 -新理论-实践”的方法,探索新的公共文化服务设计方向。

    2024年29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 艺术创作的心理疗愈功能:杰克逊·波洛克的抽象艺术与无意识的互动

    香荏聪;

    <正>本研究探讨了艺术创作的疗愈功能,特别关注抽象艺术在情感释放、自我表达和心理康复中的独特作用。随着心理健康关注的增加,艺术作为情绪管理的有效方法受到重视。研究显示,艺术创作具有疗愈效果,特别是可以通过视觉元素帮助疏导情绪。同时文章阐述了艺术创作的疗愈机制。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法”展示了自发性创作如何将内在情感外化,实现情感释放。波洛克的技法对艺术史有影响,也为心理疗愈提供了独特视角。总的来说,抽象艺术通过非语言表达显著展现了情感释放和心理疗愈功能。

    2024年29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博览_传承

  • 让湖湘非遗文化绽放时代之花

    舒滋椰;

    <正>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价值独特。但非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双重挑战,如何传承与发展,让湖湘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本研究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进行了探讨,通过数字化技术、跨界合作、教育推广、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在分析湖湘非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将湖湘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激发其新时期的文化活力,助推文化自信和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29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研究

    张向颖;

    <正>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民族谋幸福、谋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全面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各方面,成为我们生活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实力的重要象征,体现着对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今天我们所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如此。我们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这些思想和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迁而与时俱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民族的思想观念,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2024年29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新疆地区弦鸣乐器艾捷克的标准化建设研究

    桑静雯;

    <正>当下,乐器标准化研究正从器物标准向音响标准深入发展,工业标准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声学数据进行更新。新疆拥有丰富的乐器资源,但其标准化进程却相对滞后,仅有少数乐器制定了地方标准,标准化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本文以新疆的弦鸣乐器——改良高音艾捷克为例,采用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结合的方法,展开乐器标准化的建设研究。同时,对研究过程中相关问题作一思考与讨论。

    2024年29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 农业文化遗产探源与保护传承研究——以扬州传统文艺为例

    许雯雯;

    <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中国传统的产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奠基在农业上的农村一度是整个国家及社会的主体,传统农业文明、农村环境,配合着朴素的价值观念、文学艺术,促发出了农村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组织。农业文化遗产是人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中,经过长期适用和反复验证,具有典型区域性、时代性的共同意识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文学作品、传统工艺、文艺活动、生产方式等,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农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特别是以基本农村文艺为代表的农业文化产业,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重点内容。

    2024年29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高校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学科设计分析

    刘子琪;

    <正>非遗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其中蕴含着大量民族精神以及社会力量。自2021年开始,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非遗保护相关内容,要求各地区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多元角度促进文化交流,并将非遗纳入教育工作,通过高校建设等方式,增强非遗保护力量。但就实际情况而言,部分高校在非遗艺术课程设计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课程规划等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由此可见,围绕高校皖北非遗艺术课程设计开展研究具有关键意义。

    2024年29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博览_艺苑

  • 数字交互艺术中的动态视觉叙事:文创设计的新维度

    陈思洋;

    <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设计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特别是数字交互艺术的兴起,视觉艺术的呈现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静态艺术形式将逐渐被动态化互动性的表现手法所取代,而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而且赋予观众以更为主动地参与感。数字交互艺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视觉媒体有机地融合起来,在打破传统艺术中创作者与观众的单向性界限的同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度艺术体验。随着数字交互艺术的发展和普及,相信艺术设计领域将会注入更多的创意与革新。同时也希望未来的艺术呈现方式能够在更多的方面体现出人类对自然与宇宙的感悟和思考。

    2024年29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新”情感价值研究

    吴佳丽;

    <正>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璀璨炫丽,究其原因,其实也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时间的沉淀和情感的凝聚。我们已经意识到创新才是真正的传承,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方式,不是让它们留在博物馆里,留在书本上,而是应该进行新的演绎。

    2024年29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 文旅融合背景下《广告创意表现》设计实践研究

    杨飒;

    <正>文旅融合背景下,《广告创意表现》课程通过教学改革,以“旅游中国,美好生活”为主题,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广告创意能力。该课程通过广告创意这一桥梁,有效连接了旅游产品与消费者情感,旨在展现中国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与文化底蕴。教学设计中,课程通过广告创意作品收集与分析、传统品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创意剧本撰写、绘制分镜头以及广告创意表现短视频制作等五个阶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学生作品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艺术感染力,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旅融合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广告创意能力的提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告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29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博览_艺论

  • 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包装设计》建设研究

    刘晓瑜;

    <正>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本文深入探究了民办高校《包装设计》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课程定位旨在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跨文化视野及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包装设计人才,以满足市场与行业需求。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贯穿课程建设始终,通过明确学习成果、反向设计教学过程,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质量的提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融合线上线下资源,促进了师生互动与自主学习,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与实效性。此外,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包括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及多元化评估体系等,为民办高校《包装设计》一流课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4年29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 中国古代雕塑形象在当代设计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王贺;

    <正>中国古代雕塑历史悠久,其形象涵盖了人物、神话、动物等多个领域。从秦代的兵马俑到唐代的雕像,再到明清时期的园林雕塑,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了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设计师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将这些雕塑形象重新呈现在虚拟世界中,为玩家提供了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游戏的美学表现力,也使得中国古代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年29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臧嘉帅;

    <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由实体到虚拟的转变,文创产品设计领域也深受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向着多元化、虚拟化的方向延伸。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可将传统设计理念与现代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可以为文创产品设计带来新的设计思路。本研究以分析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总结数字化技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阐述目前文创产品设计中常用的数字化技术,并结合具体的文创产品设计案例,分析数字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2024年29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面具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

    于雪滢;

    <正>“傩面具”的艺术形象以中国面具文化为底蕴,是民间文化沉淀的结果,面具独特的文化与审美内涵,无不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魅力。面具图形的出现有助于研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将文化与食品包装结合可以增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也可以设计出更好的包装效果。

    2024年29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非常_观察

  • OBE理念下《景观与园林设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冷凝;

    <正>随着教育评价改革深化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普及,环境设计专业《景观与园林设计》课程面临新挑战。该课程作为景观教育的核心,其评价体系改革迫在眉睫。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OBE理念的《景观与园林设计》评价体系。确立评价体系框架,精选指标并赋予权重,随后通过实证验证其有效性。此举对推动环境设计专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24年29期 73-7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 生态美学视角下乡村街景保护与更新研究

    岳琪;

    <正>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乡村的改造,但模式化的整治破坏了乡村原本的风貌,最终造成了乡村街景的同质化。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落在对乡村街景的保护与更新上,并结合生态美学分别对街景的植物、建筑、公共设施三个方面的现状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旨在为美丽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可行性建议,促进乡村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29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西安城市密码挖掘和传统城市微更新作用新途径研究

    李媛;

    <正>本文旨在阐释与探研西安城市密码挖掘和传统城市微更新教改作用新途径,以为特色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做出贡献。此教改研究以形成特色城市建设的教学内容为核心,以二十大报告中城镇建设的需求为政策背景,以当下城市万城一面和对传统城市空间因种种原因而产生的破坏性建设为社会背景,以城市密码深度挖掘和传统城市微更新的介入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模式、手段等的改革性研究,Mapping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数据对比法、访谈法是该项目最为主要的方法。与此同时,2+2+1+1教学模式的建立、Mapping教学法和手段的运用,改变之前的单轨讲授而转为将历史基因传承、传统城市改造建设,及日常生活中对城市密码的深度挖掘、表现和再造密切结合起来,作为主体性研究内容的中心,使教改项目成果不仅全面且更加凸显。通过该项目探研证明了:学生具有一定高度、整体的掌握该研究的系统性知识,能为特色城市建设培养高端的环艺设计人才。

    2024年29期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 探寻室内空间设计的多元空间法则

    伍琼;

    <正>本文探讨了空间认知、感知及文化融入等理论基础,并详细分析了功能分区、色彩搭配、材质运用与情感表达等多元空间法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同时,本文提出了室内设计教学的优化策略,涉及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并展望了技术革新、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文化多元融合对未来室内设计教学与实践的影响。通过这些探讨,旨在为室内设计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2024年29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专题_品评

  • 勋伯格《管弦乐五首》第一乐章材料及结构分析

    杨晓磊;

    <正>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20世纪奥地利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与他的两个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一起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勋伯格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晚期浪漫主义风格;第二阶段进入无调性音乐创作,第一首无调性作品是《钢琴曲三首》(Op.11);第三阶段采用十二音技法作曲,勋伯格所创立的十二音作曲技法在二十世纪具有深远的影响。《管弦乐五首》(Op.16)创作于1909年,是一部无调性作品。本文将以第一乐章《预感》作为研究对象,从核心材料、音色旋律以及整体结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2024年29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研究

    刘伊宁;

    <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其在主题表达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在情感共鸣方面具有独有的价值。深度分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可通过做综合性的总结和价值提炼,让巴洛克音乐艺术的关键得到显著的体现,使其保持社会影响性。本文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分析内容为巴洛克音乐的起源和背景,以及巴洛克音乐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等,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并感悟西方音乐的精髓。

    2024年29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 少年已知愁滋味——论古斯塔夫·马勒《a小调钢琴四重奏》第一乐章

    吴一凡;

    <正>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年)创作的唯一一部室内乐作品《a小调钢琴四重奏》仅存一个完整乐章,相比于他的交响曲等大型作品,无论从演奏界还是学术界往往易被忽视。笔者认为,该作品传递出的叙事性构思、音乐情绪的转化特点及哲理性思索等,在马勒其后交响曲、声乐作品中有着一定的延续性。同时,通过探究作者童年经历和情感内涵,试图重新探索这部作品的价值。

    2024年29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5K]
  • 新时代民族情怀融入钢琴曲《旱天雷》的情感意蕴和实践路径探究

    杨梦宇;

    <正>艺术来源于现实,又反作用于现实。因此,探究新时代民族情怀融入艺术的实践尤为关键。本文从新时代对艺术发展与创新的要求出发,通过分析《旱天雷》的曲风与情感,揭示了民族情怀在钢琴改编曲中的独特表达,阐述了这种融合对于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丰富钢琴艺术表现力的重要作用。本文深入剖析了《旱天雷》钢琴曲的情感意蕴,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民族情怀巧妙地融入钢琴曲中。希望通过旋律、曲风、情感等方面的创新,使《旱天雷》在新时代的演绎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能够为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实践提供新的方案与路径,促使新时代民族情怀与钢琴艺术的并驾齐驱。

    2024年29期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专题_聚焦

  • 旅游视域下的舞蹈创作艺术探讨

    刘珊;

    <正>在广阔的旅游视域下深入探索舞蹈创作的艺术魅力,我们触及的是一个交织着文化传承的深邃脉络、艺术创新的无限可能,以及旅游体验多维度升华的综合性学术领域。舞蹈,这一跨越时空界限的艺术形式,不仅是人类璀璨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更是地域色彩与民族灵魂的鲜活展现。在旅游活动中,舞蹈创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如同一座精巧构建的文化桥梁,巧妙地连接起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目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深度的文化互动,极大地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涵,使之不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地理迁徙或视觉盛宴,而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心灵触动。

    2024年29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 戏剧艺术的动作性分析

    张艺星;

    <正>本文通过探讨动作性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与独特价值,旨在更好地了解戏剧艺术的本质与魅力,推动戏剧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文章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综述了戏剧艺术动作性的理论基础,然后再从剧本构建中的动作性、舞台表演中的动作性呈现、动作性与情感传递三方面分析了戏剧艺术的动作性。分析发现,动作性作为戏剧表演的灵魂与精髓,不仅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内涵深度,更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与情感共鸣。

    2024年29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 多元文化在声乐舞台表演中的应用研究

    肖金勇;

    <正>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声乐舞台表演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从拓宽文化视野、增强艺术感染力、推动创新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多元文化对声乐舞台表演的重要影响,通过比较中西方声乐舞台表演中的多元文化元素,探讨在声乐表演创作与呈现中融合多元文化的有效策略,并展望多元文化视角下声乐舞台表演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丰富声乐艺术表现形式、提升文化艺术交流水平提供参考。

    2024年29期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非遗视域下云童舞的艺术特色与当代价值探赜

    向黎立;

    <正>在中国西南部的广安地区,有一项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传统舞蹈——云童舞。作为古老宕渠文化的符号与象征,云童舞有着鲜明的广安民俗特点和传统舞蹈艺术魅力,不仅是广安地区民俗风情的艺术展现,更是汉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艺术特色与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2024年29期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品鉴_物志

  • 空间视域下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孟琪;

    <正>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近年来其教育功能得到了重视。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拓展,线上博物馆、虚拟展览、数字化互动体验等形式应运而生,为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博物馆的行业标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其在博物馆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视角,探讨故宫博物院如何通过表征空间、空间表征和空间实践的多维度构建,展开其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博物馆教育的空间属性,还能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4年29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品鉴_笔墨

  • 提高学生主动性,促进书法艺术有效传承

    李明国;

    <正>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各地初中陆续开设了书法课。书法课相对其他学科的课是相对枯燥的,特别在中小学书法课堂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初中书法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多注意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书法课堂,以逐渐提高学生主动性,更好地促进书法课堂的有效学习。

    2024年29期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 诗意映象——汉字的图像化转译

    张岩;

    <正>传统叙事通常通过文字描绘场景、借助绘画传达内容。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汉字的演进历史中存在一种独特的方式,即通过汉字进行巧妙的图像化转译,将文本内容以视觉形式呈现。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汉字图像化的设计方法,选取历代优秀的汉字创作为研究对象,尤其聚焦苏东坡的《晚眺》与清光绪年间的《竹叶诗》。通过对这两件作品中汉字的结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试图揭示在创作中如何运用汉字的图像化特性表现文本内容。最终,本研究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汉字图像化在文字表现中的独特价值及其未来应用的潜力。

    2024年29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品鉴_丹青

  • 艺术与技术——数码版画的时代背景与发展

    祁子怡;

    <正>本篇文章旨在研究数码技术与版画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探讨在两者的融合下,版画艺术所能拓展的新领域。这样的结合有助于开阔创作人员的思维界限,丰富版画艺术的表现手法,让版画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更强大的创作能量。这对于版画在当下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望为现代版画艺术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并推动版画与其他艺术种类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024年29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 当代中国水彩画的意象语言表现与内涵分析

    方亮;

    <正>当代中国水彩画在继承传统与融合西方的历程中,构建了以“意象”美学为核心的独特体系,将古典意境与现代技法巧妙结合,创作出既蕴含东方神韵又反映时代特色的艺术佳作。“具象”“意象”“抽象”是绘画艺术的三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意象作为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独特形式,更易于营造深邃意境,激发观者的联想与想象。本文通过分析水彩画在色彩、笔触、构图等方面的意象性语言表现,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追求,指出当代中国水彩画在意象语言上的探索与突破,不仅丰富了水彩画的艺术语言,也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深入剖析了当代中国水彩画所蕴含的内涵,揭示了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展现了当代中国水彩画家在探索与创新中所展现出的艺术智慧与创造力。

    2024年29期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版画语境中的人物设定图式研究

    陈文;

    <正>本文旨在探讨版画艺术领域中人物设定图式的构建及其在艺术表达中的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版画语境下的人物设定图式,并阐述了其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进而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梳理了人物设定图式的发展脉络。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版画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了人物设定图式在视觉表现、情感传达及文化内涵上的独特作用。本文还分析了不同版画技法对人物设定的影响,以及人物设定图式如何反映社会文化背景和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对版画人物设定图式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不仅丰富了版画艺术理论研究,也为版画创作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024年29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 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形象

    赵梦男;

    <正>用线造型是绘画常用的表现手段,也是视觉形象的直接呈现方式,与西方绘画艺术相比,中国特有的“土壤”环境为“线形象”的产生、形成、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国传统人物画由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由艺术家不断地艺术实践,不论是绘画还是理论都更加鲜明富有特色,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到谢赫“六法论”的提出,中国传统人物画对“线形象”的追求越来越明确,品格也越来越高,在集合了技术手段、材料应用和审美思想等基础上,发展出中国画自身特有的相对独立性的线性审美价值。我们想要认识和解读中国人物画发展脉络和审美思想,通过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人物形象风格来解读中国人物画的“线形象”,以中国画理论为指导,可以更好地践行艺术实践。

    2024年29期 140-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分析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独特特征和相互影响

    董娜;

    <正>在中国悠久的艺术长河中,诞生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画家,并为后世留下海量宝贵的图册和历史资料。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反映了社会不同层面的生活面貌,表达了不同画家的情感诉求,更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精神,其中山水画、人物画与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主流,各自不但拥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共同构筑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璀璨殿堂。

    2024年29期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品鉴_媒介

  • 服装表演中形体语言对表演技巧的影响

    姜沛林;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服装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艺术开始在服装界得到了深入应用,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服装表演属于艺术形式的一种,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时代审美潮流,在时尚引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时尚界的关注程度加深,模特是服装表演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可以说是时尚潮流中的主要载体。模特通过语言及形象来展示服装的美,诠释出其独特情感,让人们感受到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彰显出其设计理念,这样观众在观看模特走秀时,既感受到服装的独特韵味,又能够体会到模特所展现出的气质美。

    2024年29期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语言精确性:AIGC时代数字艺术创作的转变

    於涵阳;

    <正>AIGC时代,数字艺术创作迎来巨变,语言精确性在其中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语言精准性对AIGC艺术创作的驱动作用,揭示随之而来的变化与挑战,并提出应对精确语言不精确使用的创作革新策略。“语言”作为意识的物质外壳,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一种“集体性的契约”,具有自主性和规则性。“个性语言”(idiolecte)的概念一直备受关注,在安德烈·马丁内(Andre Martinet)看来是“被单独一人所说的那种语言”,而艺术家也有其专属的个性语言。

    2024年29期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2K]
  • 动画表演设计审美的新思考

    操蕾;

    <正>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离不开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动画明星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除了可爱、生动的造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想要设计出一个有生命力、鲜活力的动画角色,除了故事剧情设定,还必须依靠动画表演来演绎。通过动画师有意图的表演设计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使观众全方位地接受、理解,与角色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真心喜爱这个动画形象。动画表演在表演艺术中非常特殊,它与影视表演、戏曲表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2024年29期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品鉴_音韵

  • 生态音乐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文化研究

    王梦菡;游天恩;李佳骏;

    <正>本文对生态音乐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文化进行探究,首先,简要阐述了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其次,分析了声乐艺术与生态学的关联,并进行了生态音乐学视域下的声乐艺术分析。最后,提出了生态音乐学视域下对声乐艺术文化发展的思考,认为声乐艺术文化要增强环境适应性与地域特色保护,注重生态平衡与多元共融,侧重于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滋养,迎来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2024年29期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低音提琴的独特魅力和演奏技巧

    蔡琰;

    <正>在浩瀚的音乐世界中,低音提琴以其深邃而富有磁性的音色,成为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低音提琴是一种西方弦乐器,是现代交响乐团弦乐器组中的低音声部乐器,在交响乐的演奏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是乐队中音响的支柱,基本节奏的基础。低音提琴与交响乐演奏中的其他三种提琴不同,它的外形与琴弓是由维奥尔琴演变而来,现代演奏中的琴弓分为德式弓和法式弓,也俗称大弓和小弓。与其他弦乐器不同,低音提琴形似大提琴,属于交响乐队中体积最大、发音最低的弓弦乐器。它的琴肩部分呈斜型,低音提琴演奏时,演奏者可选择站立或坐在高凳上。低音提琴的独特魅力及演奏技巧,可以在交响乐演奏过程中配合其他乐器体现,提升乐队的演奏节奏感。

    2024年29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职业院校音乐传授方法研究

    卢点点;

    <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多元文化传播的速度,学生接触的音乐渠道越来越多,尤其是网络歌曲的逼真画面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感知方式受到影响,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而且大多数学生形成了错误的审美观,道德品质令人堪忧。因此,本文通过介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涵,分析当前职业院校音乐传授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渗透德育内容的原则,进而探讨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音乐传授的新方法。

    2024年29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 音乐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何丹;

    <正>音乐作为一种超越语言的全球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以实证分析为核心,探讨音乐在不同文化背景人群间促进交流与理解的具体作用及其深层意义。通过对多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案例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表达形式等元素能有效传达情感和价值观,降低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音乐交流活动观察,以收集定性和定量数据。结果表明,共享音乐经验能增进不同文化间的同情与共鸣,促进社会融合。研究意义在于音乐不仅作为交流工具,还可以作为跨文化友好关系构建的桥梁。这一发现对于促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强调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教育和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24年29期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交融与互鉴

    桑伟;

    <正>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犹如两条交织的丝带,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这两种艺术形式不仅各自独立发展,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交融互鉴,共同塑造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旨在探讨民族民间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二者交融与互鉴的重要性,探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促进两种艺术形式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024年29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 巴洛克小提琴研究及其现代意义

    张艾华;

    <正>巴洛克时期距今已经数百年了,但巴洛克音乐仍然占据了小提琴演奏曲目的很大一部分。巴洛克音乐本身与当时的乐器设计有很大关系,因此,在现代,如果不研究那个时期的乐器,我们就不能有效论述我们诠释巴洛克音乐的方式。

    2024年29期 178-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社区_争鸣

  • 大数据背景下中高本贯通录音艺术专业技能提升模式探索

    王韵翀;李积萍;

    <正>在教育领域,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悄然重塑着传统教学模式,为教育创新铺设了宽广的道路,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中高本贯通教育模式的适时出现,如同一座桥梁,连接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多个阶段,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无缝衔接,这一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系统、全面的学习路径,还赋予了他们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学业空间内自由探索。同时录音艺术作为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前沿阵地,在大数据背景下,率先探索其技能提升模式,希冀不断为完善实现中高本贯通的路径提供思路。

    2024年29期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影响研究

    刘瀛莹;

    <正>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流行音乐对当代大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广泛影响。通过分析流行音乐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及其艺术价值,进而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式,考察流行音乐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接受度。研究重点聚焦于流行音乐如何重塑大学生的音乐偏好、审美观念及鉴赏能力,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大学生时尚观念、自我形象塑造以及文化认知与认同感的影响。结论表明,流行音乐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还会深刻影响其音乐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对促进大学生个性化成长、增强文化多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29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声乐学生演唱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张迈兮;

    <正>在当前国家积极推动艺术教育蓬勃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声乐教学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众多学校积极响应,增设音乐类专业课程,不仅丰富了教育体系的多样性,也极大地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多元化探索与发展,为教育领域输送了大批才华横溢的音乐人才。本文聚焦声乐学生演唱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与探讨,为提升声乐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音乐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2024年29期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艺术+”赋能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新实践

    李缘港;

    <正>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使他们思维敏捷,视野宽广,不仅具备全面的综合知识,还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高校开辟更多的实践教育途径,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深入祖国大地,通过社会实践“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2024年29期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 征稿函

    <正>《艺术品鉴》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类、文艺人文类、艺术品类大型文化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406,国内统一刊号:CN61-1485/J,邮发代码:52-215。特别说明:1.可刊登彩版作品(画作、音乐、文物、名人简介、作品选登)2.封面、封底、封三均可刊登作品以及广告宣传。3.板块:独家|策划、聚集|甄选、人物|大师、大家|深度、大家|视点、博览|传承、博览|艺苑、博览|艺论、非常|观察非常|业界、专题|鉴赏、专题|品评、专题|聚焦、品鉴|物志、品鉴|笔墨、品鉴|丹青、品鉴|媒介、品鉴|音韵、社区|争鸣等。4.收稿范围:文艺、文物、博物馆、美术、音乐、舞蹈、工艺品、书画作品。

    2024年29期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 《观瀑图》轴

    冯超然;

    <正>~~

    2024年29期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