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

博览_图闻_展览

  • “让石头说话:巴黎圣母院中世纪雕塑”

    <正>2024年11月19日至2025年3月16日,巴黎中世纪博物馆推出“让石头说话:巴黎圣母院中世纪雕塑”展览,展出120件巴黎圣母院中世纪雕塑,沉浸式重现了动乱中毁损的圣母院内部装饰。展览包括“圣安娜门”和“末日审判门”等重要点位的浮雕碎片。此外,数十件从未公开展出的浮雕首次亮相,如2022年出土的1230年代圣坛屏风,由30个部件拼接而成,经修复后惊艳展出。

    2024年31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博览_图闻_名作

  • 耗时两年修复完成的“小丑”

    <正>2022年至2024年间,卢浮宫博物馆完成了又一重要馆藏的修复工作:洛可可早期画家华托的经典之作——《皮埃罗》。这次修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原先被隐藏的两侧恢复6厘米的宽度。其实早在2007年,博物馆就已经对其进行过一次细致的研究,并在打开画框后发现,画作的边缘实际上曾被折叠过,并且用牛皮纸掩盖了起来。修复后发现,华托曾秘密将自己画进这幅神秘杰作中。这幅神秘的画作中有一个阴影人物,看上去很像艺术家本人。

    2024年3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博览_图闻_拍卖

  • 超现实主义的叶子,每片超500万人民币

    <正>当地时间10月18日,一幅雷内·马格利特的作品《L'Incendie》在佳士得(巴黎)落锤,成交价31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700万元)。该作品创作于二战后,是马格利特具象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L'Incendie》创作于二战后,是马格利特对具象超现实主义坚定不移的奉献的典范。虽然达利、恩斯特和米罗等其他超现实主义者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转向了更加抽象和奇幻的方向,但马格利特的作品仍然受制于可识别的自然主义形式,依赖于普通但不相关的物体的并置以及将人物放置在不合理的环境中造成不和谐的心理紧张和令人不安的不和谐。

    2024年31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 价值1000万美元的莫奈作品即将拍卖

    <正>芝加哥联合俱乐部(Union League Club of Chicago)是芝加哥第一个购买莫奈画作的机构。其收藏的莫奈画作众多,但却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2024年,芝加哥联合俱乐部发现其20世纪20年代的美术学院建筑急需翻修,需要花费1000万美元,于是陷入了经济困境。目前,俱乐部正在出售两件最昂贵的作品,以资助该项目。其中包括俱乐部于1905年购得的莫奈的《盛开的苹果树》(1872年)。这幅曾经出现在1876年第二次印象派展览中的作品将于11月19日在纽约佳士得二十世纪晚间拍卖会上亮相,预计拍出700万至1000万美元的价格。

    2024年3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博览_面孔

  • 林岗、周韶华、盛杨、闻立鹏、肖峰、妥木斯:“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奖者

    <正>10月24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颁奖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颁奖仪式。本届“中国美术奖”共评选产生金奖9件、银奖14件、铜奖17件,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主题雕塑《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和漆壁画《长城颂》获得评委会特别奖。本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从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产生,共评选产生金、银、铜40件获奖作品。内容聚焦飞天圆梦、大国工匠、民俗风情、山川美景等主题。

    2024年3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 凯莉·梅·维姆斯:美国国家艺术奖章首位黑人女性获奖者

    <正>10月21日,艺术家、摄影师凯莉·梅·维姆斯(Carrie Mae Weems)与其他两位艺术家一同被授予美国国家艺术奖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维姆斯是首位获得该殊荣的黑人女性视觉艺术家。自1984年以来,该奖项每年由现任美国总统颁发给“对美国艺术的发展、支持和普及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或艺术赞助人。维姆斯的艺术创作跨越四十年,涵盖装置、电影、表演和摄影等媒介,作品以个人经历和历史档案为中心,探索与政治、女性主义和非裔美国人身份相关的主题。

    2024年3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加埃尔·舒瓦纳:2024年马塞尔·杜尚奖获得者

    <正>10月15日,2024年马塞尔·杜尚奖(Prix Marcel Duchamp)评选结果出炉,现年39岁的法籍海地裔艺术家加埃尔·舒瓦纳(Ga?lle Choisne)成为今年的获奖者。该奖项由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协会(ADIAF)于2000年设立,旨在表彰和推广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杰出艺术家,并推动法国视觉艺术实践的多样性。

    2024年3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博览_数字

  • 1200万港币 赵无极中国水墨宣纸作品1200万港币成交

    <正>一幅赵无极的作品《24.01.73》近日落槌,最终成交价1200万港币(约合人民币1091万元)。该作品创作时期正值赵无极“狂草时期”与“无境时期”的转折点,《24.01.73》令人联想到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同时也与英国浪漫主义画家透纳(J. M. W. Turner)的作品有着相似的宏大叙事。赵无极在此作中展现了对技巧和色彩的娴熟运用,以层层色彩和空间的深度,塑造了宏伟自然的景象,使观者感受到宇宙山水之间的无限意境。

    2024年3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950万人民币 伦勃朗的一幅版画

    <正>当地时间10月23日,一幅伦勃朗1653年创作的版画《基督被钉在两个盗贼之间:三个十字架》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以138.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50万元)成交。该作品采用干刻法,即直接在版上刮刻图案,而非酸蚀铜版。干刻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刺和粗糙脊线,让油墨得以附着,形成深黑柔软线条和模糊区域,即“毛刺”效果。令人惊叹的是,伦勃朗在大幅作品中完美运用了干刻法,使《三个十字架》呈现出绘画般的即时性和自发性。

    2024年31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 5欧元 巴黎圣母院开始收门票了

    <正>在2019年的火灾之后,巴黎圣母院将于近日重新向公众开放。开放的时间已确定:2024年12月8日。不过,参观这座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可能需要付费。这是法国文化部长拉奇达-达蒂(Rachida Dati)在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说的话。她在采访中表示,向巴黎圣母院收取门票这一举措将拯救法国的所有教堂。公布的收费标准为5欧元。这样每年可筹得7500万欧元作为古迹维护费。

    2024年3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 2583万港币 一对松石绿地粉彩桃纹盖罐

    <正>一对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桃纹盖罐10月8日在中国嘉德(香港)落槌,最终成交价2583万港币(约合人民币2367万元)。雍正帝素爱淡雅,在位期间对于繁缛的掐丝珐琅器并未着力发展,而乾隆对掐丝珐琅器尤为钟爱,复兴其制,更是命工匠仿其外观大量生产铜胎以及瓷胎仿掐丝珐琅作品,工艺精湛,仿制艺作近乎完美,时出几可乱真之品。乾隆帝当政期间,曾多次命令养心殿及景德镇御窑厂制作各种材质的桃纹器物。

    2024年3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5K]

专题·特别策划

  • 六朝时代的艺术(下) 魏晋风流

    郑朝辉;

    <正>魏晋时期,国家动荡,士人阶层逐渐兴起,他们崇尚个性、追求自由,常通过饮酒、吟诗、清谈、雅游、集会等活动,以求超脱世俗。他们不再束缚于传统的礼教束缚,而是追求精神上的豁达与个性化的自我生活。在魏晋士人眼中,真正的风流不是表面的奢侈享受,而是高雅的品位和独立的精神世界。这种境界常被称为“率性而为”或“自然之性”。

    2024年31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8K]
  • “传神”与“六法”:六朝画论的美学转向与理论交汇

    杨典昫;

    <正>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型期,经历频繁的政权更迭与社会动荡,也因此激发了思想与文化的蓬勃发展。在政治上,掌握社会的主导权的士族阶层,也推动了文学、艺术及哲学的繁荣。此时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汉代的统治地位,玄学、道家及佛教等思想在这一时期兴盛,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和精神资源。

    2024年31期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1K]
  • 道德画卷与情感山水——魏晋绘画的双重视角

    赵晨雨;

    <正>魏晋时期政权林立,更迭频繁。虽然延续汉代以来的政治文化传统,但在常年战争与政局动荡里,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对民众生活带来极大的改变,从而影响当时社会的思想与文化。而绘画作为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时代的缩影。在思想文化上,一方面儒家思想依然是整个社会的思想核心,儒家的伦理纲常依旧是社会较为主流的思想依归;另一方面,部分民众对于朝廷统治的失望,转而寄托于各种宗教,一些士大夫也不满礼教的虚伪,崇尚自然,向往山水田园生活而隐遁山林。整体社会环境与思想文化展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

    2024年31期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1K]
  • 六朝名士的精神与文学:风骨与文心之探微

    刘畅;

    <正>一、六朝名士的精神世界1.名士精神的核心特质:清高、隐逸与现实矛盾乱世之下,魏晋名士亲眼所见社会的腐朽黑暗与生命的脆弱短暂,现实矛盾成为名士精神萌生的土壤,一些魏晋名士为逃避政治斗争纵情于自然山水,谈玄析理,这甚至成为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士大夫阶层整天地清谈佛老,把这看作一件风雅事。他们认为尘世是腐浊,‘出世’才是‘清高’。出世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清谈佛老,另一条是‘纵情山水’。”~(1)一股浓厚的“出世”思想应运而生,士人们远离俗尘浊世,向往超凡拔俗的隐逸生活。这种清高首先体现在超越俗欲,蔑视权贵,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

    2024年31期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5K]
  • 尚韵书风与书论品评:六朝书法的文化崛起

    李瑞瑀;

    <正>六朝开文学艺术自觉之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文化井喷期。六朝也是书法自觉与审美觉醒的时代,此时的书法及其理论正走向自觉与独立,故书法文化的崛起正在此时。自清梁巘评断晋至元明各朝的书风要旨后,言魏晋及六朝书法则必释之以“韵”,对此说进行必要的考辨,则晋韵说所隐含的书法审美独立思想可以自明。同时,六朝的书论品评亦彰示着书法文化的渐趋独立,此时的书论逐渐成为具有独立品评性质的艺术理论,摆脱了在政治与文学、字学之下的附庸地位。同时,书家作论,亦显示出书写主体已具备主观的、独立的审美意识。

    2024年31期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6K]
  • 六朝文明的视觉表达——兼论六朝墓葬、宗教与工艺美术发展

    龙淼淼;

    <正>“六朝”有注重时间性和地域性的两种理解。前者泛指魏晋南北朝;后者又被称作南六朝,专指定都建康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政权。南六朝虽是偏安王朝,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承续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其文明不仅影响北朝文化,还促成隋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六朝文明具体可视、可感的视觉表达形式,主要集中在绘画、墓葬、宗教、建筑及工艺美术等方面,国内外有关六朝时期绘画的研究甚多,本文不加赘述,而是从墓葬、宗教以及工艺美术三个主要领域展开对六朝文明的视觉表达讨论。

    2024年31期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9K]

人物_品鉴大师

  • 传神写心——蒋兆和晚年作品特征浅议

    贾景秀;

    <正>蒋兆和一生的命运是坎坷多变的,值遇恩师徐悲鸿之后,他漂泊的人生航程里仿佛亮起了一盏明灯,打开了他艺术生命的大门,他的艺术作品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在自然灾害和战乱中他紧紧关注国家命运和百姓安危,并开启了他为民写真的一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给蒋兆和及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带来了身体和心灵的巨大考验。蒋兆和先生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浩劫之后,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的生活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平静与安宁,这是他的劫后余生,也是他艺术生命积淀之后的艺术的重生。

    2024年31期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6K]

人物_艺术学人

  • 谈中国的新兴木刻

    胡一川;

    <正>中国新兴木刻的产生到现在不过十年的光景,经过了许多波折,因为有前卫意识的培植和大家的爱护渐渐长大。而现在是被公认为是宣传教育和组织大众抗战的武器了。如果我们严格地问一声,中国目前的新兴木刻是否已尽了他应尽的任务和尽善尽美了呢?!我们说他年轻、还幼稚,起了一部分启蒙的作用,他有勇往直前的勇气,他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认清了他的任务,他站牢了他的岗位,但他的缺点还相当多。首先我们说木刻一直到现在,有许多做法还不够大众化,原因在哪里呢?

    2024年31期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0K]

人物_画坛纪事

  • 赵叔孺的篆刻教育对陈巨来印学影响

    董汉泽;

    二十世纪初期,赵叔孺致仕迁居沪上,弟子门生达六十余人,后有海上宗师之美誉,是一位颇有卓识的书法教育家。本文以赵叔孺对陈巨来的篆刻教育为导向,另从其二人交游为线索进行论述,在其教育影响下陈巨来篆刻艺术被后世评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以见赵叔孺的篆刻教育对上海篆刻教育事业的影响。

    2024年31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3K]

艺论_品鉴讲堂

  • 米开朗基罗给达·芬奇的艺术理想带来极大威胁,同时也是“反工作室”艺术家的守护神

    詹姆士·霍尔 ;高文萱;

    <正>仔细检视达·芬奇对绘画所做的辩护,会发现几个重大的谬误。久坐不动的艺术创作需要大幅缩减绘画尺幅,就算达·芬奇的确设计了一种滑轮装置,可以让大型绘画在墙上上下移动,以利画家能够坐着工作。轻轻松松毫不费力——正是切尼尼偏爱木板画胜于壁画的理由——只能出现在小尺幅的架上绘画、细密画与素描等创作上。“轻巧的画笔”是用来处理精致的细节。最好的画笔是取松鼠毛或貂毛、狐狸尾巴或老鼠胡须,将之塞入鹅毛笔的分岔端后制成。只用轻巧的画笔画成的绘画,最终只能收藏于私人收藏室;不会成为《最后的晚餐》(Last Supper,1495-1498年)那样的大型祭坛画或壁画。

    2024年31期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4K]

艺论_艺术史观

  • 五四运动前油画的“东渐”(3) “呱们”绘画及其历史作用

    郭晟;

    <正>有这样一种说法来描述中国油画的流变过程。“传教士带进了油画,乔瓦尼教会了油画,留学生学成了油画,呱们绘售了油画。”这句话的意思显然指的是,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把油画带进了国门,科拉·尼阁老·乔瓦尼以澳门为据点广泛开展了油画的教育与普及,留洋的学子通过留学异国他乡学习油画并引进了油画,而土生土长的“呱们”则画出了油画还外销了油画。这种框架式的归类尽管不够严谨,但确乎道出了西方油画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轮廓,解释了油画演进中的四种样式和四种渠道。

    2024年31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3K]
  • 美杜莎变形记

    杨灿;

    <正>遥远神话中的美丽灾难妖艳却恐怖,神秘而惊悚……美杜莎正是这样一个矛盾交织而具有无限吸引力的形象,至今仍活跃于艺术、电影、时尚及流行文化之中。在大部分人印象中,这个赫赫有名的女妖有着美艳的面孔,头上却长满了毒蛇,传说被她看一眼的人都会变成石头。她是古希腊神话中最有名的妖怪、戈耳工(Gorgon,译作蛇发女妖,意为可怕的、高声咆哮的)三姐妹之一。关于她的传说,也有着几个不同的版本。在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描述,美杜莎本是一个凡人女子,传说她美艳动人、一双眼睛摄人心魄,有两个神仙血统的姐姐。

    2024年31期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3K]

艺论_学术交流

  • 基于个人视角下登科纪实摄影奖的社会叙事性分析

    张恒;邱钰婷;

    本文从个人视角出发,探讨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奖作品的社会叙事性。通过对获奖作品分析,以个人视角下纪实摄影中的叙事性的表达,创新性的提出了“社会叙事性”与“个人视角性”相结合的理论框架,以解构纪实摄影的多重维度,重新定义其作为视觉文化载体的功能,揭示了视觉叙事如何通过影像符号传达复杂的社会现实,并推动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与行动。

    2024年31期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4K]
  • 近代汉口租界与华界城市公共空间发展与变迁研究

    徐含璐;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汉口作为长江中游重要的通商口岸,见证了租界与华界城市公共空间的显著变迁。这一时期,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中交汇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二元格局。然而,关于租界与华界公共空间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学界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考察近代汉口租界与华界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轨迹,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以期揭示近代中国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机制,为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2024年31期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1K]
  • 雕塑结构与英雄精神:大型英雄群雕造型研究

    曹淑海;

    雕塑结构一般是指雕塑作品构成形式、组合方式和空间构造,是雕塑创作首要考虑的重要造型手段,也是雕塑作品成败的关键。优秀的大型英雄群雕,一定是符合特定时代主题要求、艺术结构及英雄精神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建设及政治宣传需要,大型英雄群雕创作得以快速发展。作为形式构成的重要部分,雕塑结构也经历了引进模仿、继承创新的路程,取得了独具特色的成就,出现了一批主题内容结构形式俱佳的大型英雄群雕作品。

    2024年31期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6K]

品鉴_馆藏物志

  • 熠熠生辉——明清景德镇官窑灯具鉴赏

    张小坚;

    <正>灯具是人类使用火、保存火的技术之延续。在远古时期,当人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火并能够将其长期保存,火的功用便逐渐得到发挥和拓展;其最早照明的用途,随着灯具的发展而逐步地发展成为兼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的文化,由此,灯具成为专门的器物门类。自古以来,灯具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器物,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灯具登堂入室,成为居室环境的一部分,因而人们在发挥其照明功能的同时,对灯具的材质、造型、装饰、工艺等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经几千年的发展和延续,灯具成为中国古代生活器具中最为丰富的品类之一。灯具,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缩影。

    2024年31期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9K]

品鉴_品鉴读图

  • 南宋《五百罗汉图》世俗内容解析(六)

    杜恩龙;

    <正>接上期46.手巾在佛教语境中,手巾为头陀十八物之一,行脚僧人出门在外,要洗手和擦拭汗水,手巾是僧人出门必备物品。佛教关于手巾的使用有很多规矩,比如不能用于擦拭鼻子,洗浴要有专门的巾,如果用来擦拭脏东西,要马上洗净,手巾要分为擦拭面部的一头和擦手的一头,不能混淆。

    2024年31期 13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2K]
  • 张江舟水墨人物画的当代现实主义特征

    张敏敏;

    <正>作为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军人物的张江舟,在创作上一方面接连近现代以来中国画求新图变的突围意识,另一方面则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探索水墨向现当代形态转变的路径。他的创作角度往往从“生命”这一主题切入,也偏好从距离最近的“当代”展开叙述。累积的生命体验和多年的艺术实践,使张江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特征概括表现为“从聚焦到撕裂再到去对象化”的创作历程。

    2024年31期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3K]

品鉴_品鉴看展

  • “出壳”后的艺术生态与蝴蝶效应

    杨灿;

    <正>2024年9月21日,西安老城根G park商业街区举办“出壳:西安老城根艺术场”。此次展览由西安老城根G park主办,时爱丽担任展览总监,冯博一、王檬檬、刘钢三位策展人共同策划。展览持续至11月24日。当我们初次得知“出壳”的展览信息时,尽管展览阵容在西北地区已足够抢眼,但关于艺术与商业体的结合似乎已经在脑海中有了刻板印象,即“千篇一律”的艺术装置陈列于商业公共空间的常规表达。而真正跟随策展人和艺术家踏入行人如织的老城根,我们才意识到,这似乎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当代展览实验现场。

    2024年31期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3K]
  • 2024艺术旌阳——向阳而声盛大启幕

    杨灿;

    <正>9月27日,“2024艺术旌阳——向阳而声”在德阳文德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启幕。“2024艺术旌阳”由中共德阳市旌阳区委、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德阳市旌阳区委宣传部、德阳市旌阳区教体局、德阳市旌阳区文旅局、德阳市旌阳区融媒体中心承办,中央美术学院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青年艺术100提供学术支持,北京名泰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与四川旌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执行单位,与北京时代在召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小天才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执行。本届“艺术旌阳”特邀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青年艺术100联合创始人彭玮担任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赵力担任学术主持。

    2024年31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5K]
  • 对话彭玮:共助美育基地常态化建设 开启旌阳美育基地元年

    杨灿;

    <正>艺术品鉴:去年“艺术旌阳”的主题是“去有花开的地方”,“2024艺术旌阳”以“向阳而声”为主题,其中的“声”都指哪些声音?或有其他含义吗?彭玮:最初在策划“艺术旌阳”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做了三年的初步规划,每年都在前一年的积淀上继续探索。去年的主题对应了整体的社会环境,今年“向阳而声”的主题一方面取了“旌阳”的其中一个字,另一方面则对应我们受到旌阳区政府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在非常阳光的状态下进行一系列艺术活动。三四年来,“艺术旌阳”的所有项目和活动都是在这样友好、平等、尊重的环境下发生,它汇集了多方的力量,包括村民、校园的老师、非遗传承人、社区工作者,以及我们的同行等,“向阳而声”正是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去反映他们内心的声音,以此来触发“艺术旌阳”在第三年这个节点上的感受和心声。

    2024年31期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7K]

社区_艺术圆桌

  • 西藏之行1963-1964

    戴泽;

    <正>我创作过一幅《林卡》。展出时美院就有人问我什么是林卡。林卡就是西藏语园林的意思。在西藏,海拔非常高,而三千米以上就没有树了。所以如果想有自己的园林,只能人工种植,这也成了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藏族衣服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既实用又方便。氆氇冬夏四季不离身。吃饭时从衣服里拿出糌粑、碗、壶、甚至还有锅!找三块石头架起锅来,弄些牛粪点起火来就可以烧水沏茶,吃喝完了把一大堆东西再塞回氆氇里骑上马就又可以赶路了。

    2024年31期 164-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0K]
  • 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

    叶浅予;

    <正>所以,“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句话,并不怎么样科学。至于说画好素描,再画国画就轻而易举了,就更缺少实践的依据。我的发言是谈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的问题。开门见山,我不主张中国画系造型基础课全盘采用外国的训练方法。理由包括下面几点:一、线描造型是中国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有的手段,从来学画,都是从白描双勾入手,以骨法用笔取形,它的特点是:一开始就用毛笔造型,在练笔中练造型,在造型中练笔,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

    2024年31期 16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 澄怀性情

    姚鸣京;

    <正>写生实实在在地就是一种享受,是与古代大师和山水文化、山水观、山水人文思想精神的一次现场切磋。请允许我用卢沉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开篇:“我梦想融合中西,形成一种不拘一格、多种艺术手法都能为我所用的超现实画风,摆脱自然空间观念的束缚,构成理想的画面……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而不是追随、模仿。独创必须别出心裁,不落前人窠臼……从自己的生活基础出发,吸收古今中外与自己的个性、气质相吻合的营养,不要以某一个为样板,一切要以我为中心,中得心源……自觉运用绘画原理,多种造型手段,创造奇特迷人的诗一样的画面。”前一辈的艺术家为我们踏出了万山荆棘中崎岖艰险的艺术之路。

    2024年31期 16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8K]

社区_品鉴书房

  • 用美好破除偏见——《生命绽放:克里斯的自然艺术》

    克里斯托弗·马利 ;王建赟;

    <正>节肢动物的物种数量数以百万计,简直令人眼花缭乱,这让我们本能地对这个类群有所感触,也使我们很难完全了解它们。大约300年前,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创立了一个易于理解的分类系统来对全球物种进行分门别类,时至今日,这种驱动林奈为万物分类的欲望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但节肢动物的多样性简直不可思议,直至今日也没能整理出一份完整的物种名录。昆虫学界甚至对已经描述过的种类数量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未知物种的数量更是未解之谜。

    2024年31期 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1K]

社区_艺问艺答

  • 书法中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什么意思?

    <正>A:梁武帝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评价王羲之的书法为“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句经典名言常被后人引用,却未必被完全理解。米芾,作为宋代书法大家,曾对此感到困惑,认为这些比喻“征引迂远,比况奇巧”,他虽靠“集古字”成就了一代书法名家,但也正因此未能彻悟王羲之的书法真谛。书法不仅是技法的练习,更是一种深层的美学和哲理的表达,这正是米芾难以全面理解梁武帝评语的原因。

    2024年31期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 王羲之与颜真卿在书法史上是不是两座互望的高峰?

    <正>A:王羲之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他在用笔和结构上的精妙展现了书法的艺术之美,而《兰亭序》更是经典之作,体现了他对章法的独到理解。颜真卿作为后来者,虽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他对王羲之的敬仰和学习无疑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艺术传承在书法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31期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 怀素的书法是如何进入化境的?

    <正>A:米芾对怀素的评价,在书法史上引发了不少争议。他在《论草书帖》中对怀素的批评,认为其书法缺乏古雅的风范,强调“入晋人格”是书法的最高理想。这种对怀素的贬低,反映了米芾作为宋代书法大家,对唐代草书风格的不满。怀素的狂草,虽然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但米芾认为其字形不够高古,显得“徒成下品”。

    2024年31期 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如何理解康熙帝的书法用人观?

    <正>A:康熙帝的书法造诣深厚,其书法活动不仅仅是个人爱好的体现,更是其政治思想和统治艺术的重要反映。他在位期间,大力推广书法,认为书法是个人修养、文化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综合表现。首先,康熙帝非常重视书法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文人的技艺,更是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手段。在他的统治下,书法被视为一种提升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的方式。他设立南书房,专门用来研习经史、讨论唐诗,并进行书法创作和练习。这不仅为文人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为其统治奠定了文化基础。

    2024年31期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