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

风范

独家_策划

  • “器蕴”生动——以吴昌硕为例观察碑学入画

    凌惠惠;陈宏;

    <正>以碑学金石气入书入画的现象为例,将“六法论”的气韵生动借之于“器蕴”生动,籍以吴昌硕及一批“海上”艺术大家们的书画艺术创新的经历叙述传统绘画创作走出陈规,以碑学金石气为主要元素创作大量反映时代特点、承上启下独特的笔墨语言表现中国精神和书画气象,让文化自信走进人们生活、走向西方、传递时代精神,借以促成文化输出的新生态。

    2024年32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6K]
  • 宋代以来传统“青绿山水”的艺术风格变迁及其时代影响

    殷悦;

    <正>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大发展的鼎盛时期,绘画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肇始于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在宋代进入“全盛期”,尤其是以王希孟为代表的画家,极大地推动了青绿山水画的创新与迭代,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回顾宋代以来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变迁史,并对其时代影响进行探究,无疑将对新时期传统绘画的创新和更替带来积极影响。本文即以此为切入口,着重分析了宋代以来传统“青绿山水”的艺术风格变迁,对不同时期该流派的创作特色进行了总结,同时分析了“青绿山水”的时代影响。

    2024年32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聚焦_甄选

  • 戈头矛角殳书体 柳叶游丝鸟篆文——方介堪鸟虫印实践启示

    马子力;

    <正>方介堪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篆刻家之一,在其艺术实践里恪守雅正传统,融通求变,以儒雅冲和、平中寓奇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他在篆刻实践之路上讲究“欲从艺先立品”,提倡书法篆刻艺术需文化滋养,以文化为根,他对鸟虫篆的探索极大拓展了传统印学的表现力,开辟了近百年来中国印坛新貌。方介堪治印之路及其印学思想对当代印学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2024年32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大家_视点

  • 新媒体视域下艺术管理的创新机遇

    李萌芮;

    <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管理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为艺术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对传统的艺术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从新媒体视域出发,探讨新媒体为艺术管理带来的创新机遇。一、新媒体及艺术管理的基本概述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特点的传媒形态。它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为艺术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2024年32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AIGC与AR/MR融合:打造沉浸式多感官动态体验的创新实践

    牟贞璇;

    <正>本文探讨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ARMR(增强现实与混合现实)技术融合在打造沉浸式多感官动态体验中的创新实践。随着AIGC与ARMR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为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创新机遇,尤其在塑造国家形象和推动文旅融合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沉浸式数字艺术的应用,文博叙事方式得以重塑,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互动的体验。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多感官动态体验的艺术设计原理及实践,并指出未来技术融合将持续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强调跨领域合作对于构建健康产业生态的重要性。

    2024年32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 文化强省视域下广东城乡文化“微地标”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活化策略探究

    骆杨康;苏静;

    <正>本研究聚焦于文化强省视域下广东城乡文化“微地标”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活化策略。通过对广东城乡文化“微地标”的现状分析,阐述了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面临的困境。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优势,提出了包括数字活化方向、明确参与主体与优化路径,形成宣传、方向与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旨在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城乡文化“微地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4年32期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博览_传承

  • “吴地非遗”视角下的创新研究——以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

    李珊姗;王平善;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活态”文化,进入“十四五”时期,根据国家对文化自信的发展要求,设计师在具备创新创意能力和先进独特设计理念的同时,还应具备艺术表现能力、综合文化素养等综合实践能力。本文依托吴地的地域优势,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的特性,将吴地非遗文化融入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提出相关的课程改革构想,将其始终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2024年32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 京剧胡琴伴奏的艺术表现力

    郑姝宁;郭玲玲;

    <正>京胡是皮黄音乐的代表,它是伴着皮黄腔的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京胡具有神奇而响亮的音色,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熨帖地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的独有特色,在京剧舞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多样的音色、精妙的节奏和丰富的演奏技法,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烘托情感氛围、连接过渡场景。尽管面临现代化改编和观众老龄化等挑战,胡琴伴奏依然在多元文化融合和技术创新中展现潜力,为京剧艺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024年32期 30-3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 方正剪纸文化属性及造型特征

    王志善;

    <正>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物产资源富饶。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特别是文化环境与社会生活背景融合语境下,这里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方正剪纸。方正剪纸根植于传统黑土民俗文化,创作并非写实性的艺术风格,注重意境与心象的关系,强调归纳整理、取舍提炼和组织剪纸画面的能力。方正剪纸作品呈现东北人文气质内涵,但剪纸造型形式却与传统剪纸有所不同,强调东北民俗文化介入剪纸创作,尤其是对当下所处现实生活的关照。

    2024年32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 桂西南壮族节庆仪式音乐文化的重构研究

    农伟培;

    <正>节庆,是族群生产生活、互通商贸、村寨团结、人际交往的特定文化平台,节庆中的仪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更是民族文化身份与特点的象征。桂西南壮族民间具有“地方性知识”的节庆与歌舞音乐紧密关联,构成地方形形色色,各具魅力的节庆仪式音乐文化,不仅是桂西南壮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析桂西南壮族节庆仪式音乐中的文化变迁,可揭示各种“音声”背后地方人民的文化记忆与民族心理,更为这些历史悠久的节庆仪式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奠基。

    2024年32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塔吉克族音乐的历史变迁与现代音乐的交融

    苏媛;

    <正>塔吉克族音乐,作为中亚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蕴含着塔吉克人的历史、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丰富信息。本文以塔吉克族历史为背景,对塔吉克族传统音乐的渊源、种类、特征、乐器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探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塔吉克族的音乐历史变迁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融合,通过将传统乐器现代化运用和跨文化交流等手段,使塔吉克族在当代音乐中显示出了新的生命力,逐步成为多元音乐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彰显了丰厚的文化融合和创新能力。

    2024年32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博览_艺苑

  • 视觉传达设计中动态化设计的运用分析

    张悦;

    <正>随着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动态化设计作为这一变革中的重要趋势,以其独特的交互性、生动性和跨媒体性,为设计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回顾了动态化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分析了其在视觉设计作品中的作用,包括简洁性、清晰性和一致性,合理运用动态化设计可以显著改善消费者的互动体验,使信息呈现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然而,过度复杂的动态效果可能导致视觉混乱和操作困难,本文提出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实现动态效果设计的策略,并分析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帮助设计师在保持设计简洁性和清晰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动态设计的优势。

    2024年32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 海洋污染视域下环保海报设计的理念与价值探究

    许枫;梁斯文;颜舒泓;

    <正>一、引言海洋,这片辽阔而神秘的蓝色疆域,犹如一座巨大的生命宝库,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之地,在全球气候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人类活动的持续冲击使得海洋生态系统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当今时代,海洋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塑料污染、过度捕捞等诸多严峻挑战,中国长江白鲟的灭绝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大量视觉图像涌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公众通过图像获取信息已成为一种较为便捷的方式,环保海报同样主要依靠图像来传达信息。

    2024年32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地域文化视角下设计赋能“紫阳味道”品牌策略探索

    鲁潇;

    <正>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地域文化视角进行设计赋能塑造“紫阳味道”品牌形象,运用设计手法对地方文化元素、乡村习俗进行创意产出,积极提升品牌形象在乡村旅游业和产业的视觉规范和品质,增加潜在的文化附加值。采用文化元素提炼、品牌定位分析、设计策略制定等方法,构建一套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品牌形象,广泛用于农家乐、农特产品、服饰、导视等领域,不仅是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之举,更有力于助推乡村振兴,促进蒿坪富硒康养小镇高质量发展。

    2024年32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宋明书籍设计发展与比较研究

    许恬溪;

    <正>本文结合朝代文化背景与宋明两代书籍设计的具体呈现形态进行结合讨论,从书籍装帧、书籍版式、书籍插图和书籍字体角度,分门梳理宋代到明代的设计形式与风格演变;分析宋代理学和明代市井文化背景下对宋明书籍设计分别产生的影响,探讨其设计演变背后的文化内涵。

    2024年32期 56-5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博览_艺论

  • 广府传统文化符号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蔡钿桦;

    <正>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持续进步,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应的茶叶包装也不再满足于过往单一形式,而是愈发重视设计,展现文化内涵。通过广府传统文化符号的投入应用,既可以突破茶叶包装设计限制,还可以融合诸多文化元素,展现出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使得茶行业实现新发展和新突破。广府文化韵味极为浓厚,可以拓展茶叶包装设计视野,确保茶叶包装设计可以朝着丰富化和多样化方向全面发展,设计人员在运用过程中,可以整合不同设计手法,进行多样化表达,进而吸引大众视野,达到文化传承和包装创新目标。

    2024年32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非常_观察

  • 金川县卡拉脚乡玛目都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基于黑陶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卢萌萌;阙青凤;徐歆宸;

    <正>随着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的快速推进,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重点解决问题。本文以四川省金川县卡拉脚乡玛目都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实践,旨在通过融合黑陶文化传承与改善人居环境两大要素,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并加速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文中特别关注于宣传本地独特的黑陶文化元素,并提出新建黑陶文化传习所、香猪腿加工厂及公共配套景观的规划方案,以期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2024年32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 基于中国幼儿园空间环境中的情感设计研究

    杨怡;

    <正>现代国内幼儿园空间环境情感设计不足,新的幼儿教育理念的实施,使幼儿园从传统重智力开始转变为关注幼儿心理及情感上的发展。本文从幼儿情绪发展与情感需求角度出发,根据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探寻在幼儿园空间中引入“情感设计”的可能性,以便通过环境,促进幼儿情感心理的发展及满足,以达到持续的塑造积极的情绪及良好的性格的目的,从而加强幼儿园空间环境中对幼儿心理及情绪、情感的关注与倾斜。

    2024年32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 分析风景园林设计风格中自然是永恒的经典

    徐菲聪;张悦;

    <正>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国内外风景园林设计风格众多,如现代中式园林、意大利风格、地中海风格、中国古典园林等,在形式上主要是混合式、自然式与规则式三种。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对艺术有更高的追求。一些网红产品虽然获得一时的追崇,但是大多数都是昙花一现。由此可见,自然才是永恒的设计经典,在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道路上经久不衰。

    2024年32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 中国古园林智慧启发当代东方空间设计

    许倩;

    <正>当代留学国外,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设计能才队伍越来越多。随着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科技发展带来新媒介,短视频直播设计与施工、人工智能AI设计一秒生成等,让我们感叹科技的力量,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观测学习千里之外难以到达的空间,也让我们曾经对迷恋、遥不可及的西方撕破了最后一层面纱。王其亨老师曾说,我们要有后视镜,西方那套与我们是完全不同,不能以他们的观念来看待我国文化。从1997年苏州拙政园、环秀山庄、留园、网师园为典型例证的古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外评委看过古园林后说,如果中国古园林没有评上,愿意拿出自己国家的名额去支持,进而足以说明中国古园林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地位。本文从四个方面展示中国古园林的设计智慧,并运用到当代东方空间。

    2024年32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1K]
  • 常见彩色宝石的价值评估分析

    傅曦;

    <正>人造宝石、天然宝石均属于宝石范畴,通常所说的宝石指的是天然宝石。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宝石市场需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装饰品或者投资过程中会选择宝石,通过对宝石价值评估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更多宝石投资与收藏提供参考。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对常见宝石的价值评估予以分析,以满足宝石市场不同人员的需求,保证宝石价值评估的合理性。

    2024年32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专题_品评

  • 后流量时代的音乐评论话语研究

    刘昱君;

    <正>新媒介的更迭正在对音乐评论生态产生着多方面的影响,专业评论纷纷由传统纸媒向着“互联网+”界面靠拢,自媒体“次评论”、大众微评成为当下乐评语境中的新生话语力量。本文探讨了由于新媒介时代乐评群体中听众类型的扩展,所面临的多个层面的音乐经验差异与音乐评论中的判断维度的辨析。质量判断层面的评论话语是避免“唯流量论”负面价值取向的重要工具,基于此笔者阐明构建多元乐评生态的意义。

    2024年32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戏曲舞台调音方法及技巧分析

    郑重;

    <正>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舞台表现力离不开声乐和乐器的配合。戏曲舞台调音不仅要考虑到音乐的美感,还要兼顾演员的发声特点、乐队的配合以及剧场的声学环境。戏曲舞台调音是戏曲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演出效果和观众体验。调音的核心目的是确保乐器、演员声音与舞台环境的协调一致,既能清晰呈现唱腔与对白,又能烘托出表演氛围。调音方法主要包括话筒的合理摆放、音量均衡的控制及舞台音响设备的调试。戏曲独特的声音需求,要求调音师具备敏锐的听觉及对传统乐器的了解,常用技巧包括适当提升主角的声音突出性,降低乐队与伴奏音量,避免频段重叠。

    2024年32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基于舞台表现力的声乐表演策略探究

    吴维霞;

    <正>声乐表演作为音乐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其魅力不仅在于歌者声音的纯净与技巧的高超,更在于舞台之上那份难以言喻的表现力。本文聚焦于对声乐表演中舞台表现力的深度挖掘与策略探究,旨在探索如何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通过精妙绝伦的表演手法,让声音成为情感的载体,跨越时空的界限,直击人心。

    2024年32期 90-9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 舞台灯光技术要点与高校艺术策略分析

    崔雪;

    <正>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舞台灯光技术作为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旨在探讨舞台灯光技术的核心要点及其在高校艺术教学策略中的应用,分析了舞台灯光技术的关键要素,包括光区控制、光色运用、光量调节等方面,强调了其在营造舞台氛围、增强表演效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将舞台灯光技术融入艺术教学策略中的建议,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为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2024年32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专题_聚焦

  • 朝鲜族传统舞蹈与现代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

    严艳姬;

    <正>朝鲜族传统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特征,体现了古代朝鲜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及审美追求;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为了应对挑战,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朝鲜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朝鲜族传统舞蹈也在与现代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这主要通过舞蹈形式的创新、群众文化的参与以及教育与普及等途径,从而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这种融合发展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增进了社会和谐与团结,并为文化产业的推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创新的思路。

    2024年32期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从化水族舞的社区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

    郭芸熙;

    <正>伴随全球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许多地方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或被边缘化的风险,如何在社区层面有效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核心议题。从化水族舞,作为从化区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与社区美育的结合,展现了独特的传承价值和创新路径。这种结合不仅在地方文化传承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通过现代教育的推动为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32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 舞蹈动作美学与身体表现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仇晓莉;

    <正>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绝非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现,而是情感与思想的深刻表达。舞蹈动作的美学与身体的表现力,正是衡量舞者艺术造诣的核心所在。所谓舞蹈动作的美学,强调的是动作的连贯性、柔韧性与协调性,尤为注重其与音乐的和谐契合,从而展现出优雅而富有韵律的艺术之美。身体的表现力,则通过动作的细腻流转与表情的自然流露,传递出舞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提升舞蹈动作的美学高度与身体的表现力,已然成为舞者追求艺术成长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策略,旨在为舞者在舞台上呈现优美的动作线条与丰富的情感内涵提供指导支持。

    2024年32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分析中国古典舞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作品《陌上桑》为例

    贾楠;

    <正>形象塑造是舞蹈创作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决定着作品脉络的发展走向,是信息传递明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决定一个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同时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生存的真实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精准的形象塑造是舞蹈创作中的重点与难点。创作舞蹈《陌上桑》时笔者坚持实践与理论两步走的原则,通过创作总结梳理理论,通过理论反哺创作不足。

    2024年32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 传统文化与文旅演艺舞蹈编导结合思考

    李勇攀;

    <正>随着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价值认同日益增强,传统文化节目正逐步崛起,成为当前文化消费领域的主力军。在当前文旅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文旅演艺丰富了旅游体验,驱动了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类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传播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方面起着连接作用,它们也是激发新旅游体验、推动旅游消费增长的强大引擎。

    2024年32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现代意识展现分析

    邓春晴;

    <正>中国古典舞是颇具特色的舞蹈,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长河中,经历了数次的蜕变和改革,它的内容以及形式也在不断的丰富。随着中国古典舞走向了现代生活,现代元素也在不断的融入,这种现代元素的融入不仅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将详细全面的分析以及把握好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现代意识,以便能够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2024年32期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品鉴_物志

  • 美术馆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高彦;

    <正>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美术馆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并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协同效应。美术馆作为文化资源的核心载体,依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手段,不仅显著提升了公众的文化参与度和艺术传播的广度,还成功实现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文章提出了几条主要的融合路径,包括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市场推广、跨界合作模式的应用以及文创平台化与产业链构建。这些策略为美术馆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增强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多元化创新发展。

    2024年32期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创新之路的思考——以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为例

    钟珊珊;

    <正>旅游越来越成为现代人休闲的形式,文化需求在旅游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文旅融合中,博物馆热已成为趋势。这对博物馆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博物馆需不断创新来应对挑战,进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一、引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更高精神水平的需求。时下,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再仅停留在游览自然景观上,对文化元素的需求也越来越强,因此,“文旅融合”应运而生。文旅融合是指文化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并形成新业态的过程。

    2024年32期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讨

    刘鹏芳;

    <正>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博物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通过分析博物馆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利用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发挥自身优势为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等方式提高文化保护的整体质量,确保文化传承的效果得到改善。

    2024年32期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文旅融合视域下博物馆陈列展览创新路径——以徐闻县博物馆为例

    李海珍;

    <正>博物馆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徐闻县博物馆作为展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窗口,面临着展览形式与内容创新的迫切需求。本文从徐闻县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在文旅融合视域下实现陈列展览创新的路径,提出创新展览内容与主题设计、多样化展示方式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并通过国内外博物馆成功案例的对比,进一步拓展徐闻县博物馆的创新思路,为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和旅游吸引力提供了实践参考。

    2024年32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 论艺术博物馆“打卡式”参观风潮——以美术馆为例

    李婷婷;

    <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在这种繁荣景象下,有很多观众是抱着拍照打卡的目的观看展览,这从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美术馆、博物馆传播艺术知识、对大众进行艺术普及的初衷。基于此,本文以打卡式参观这一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美术馆出现打卡式参观的原因,探讨打卡行为的利与弊,并针对这种现象从实践层面就如何提升“打卡”行为的内涵提出建议,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艺术普及,让观展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并发现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让“打卡”有深度、有广度、有意义。

    2024年32期 134-13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品鉴_丹青

  • 色彩心理学在儿童插画中的运用分析

    吴丹丹;

    <正>随着插画产业的蓬勃发展,儿童插画作为一个重要领域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儿童插画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发展前景广阔,其能推动少儿教育,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色彩是描绘儿童插画,表达插画创作者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表现手法与表达途径,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不同色彩对自己心理的各种影响。研究色彩心理学在儿童插画的运用,分析各种色彩在儿童插画创造中的积极联结,有助于创绘者更好地把握绘画与设计心理,提高创作能力,绘出博得大众热爱的儿童插画作品。

    2024年32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 本土非遗在数字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吴孟斌;彭泽璐;许洁;

    <正>本文主要立足数字绘画课程,讨论通过对非遗文化的探索,以更新以往传统绘画教学模式为出发点,创造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探索非遗文化元素与数字绘画课程融合的可行性教学路径。挖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融合的创新手段,在传授学生技能的同时更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构建文化传承与知识技能相辅相成的教育通道。

    2024年32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品鉴_媒介

  • 小人物·近距离·共情化:非遗纪录片的平民化叙事表达

    唐玲;

    <正>平民化叙事视角注重受众的审美接受,近年非遗纪录片以“小人物与小切口”“近距离与生活化情感”“趣味性与故事性”等建构了非遗影像的平民化叙事表达。“以小见大”,通过平凡视角和小切口叙述了“小人物”的“大张力”;“以观共鸣”,通过“近距离”影像叙事参与,在影像故事中实现观众的情感认同与共鸣;“以趣见真”,通过趣味性和真挚化故事讲述融合,以影像叙事与当代大众审美趣味的弥合,实现非遗叙事表达与观众共情。

    2024年32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品鉴_音韵

  • 跨文化视角下古筝音乐的艺术表现

    王啸辰;

    <正>我国古筝艺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长时间的历史冲刷和积淀之下,形成了诸多的古筝曲目,已经成为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古筝作品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的艺术领域、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创作理念融合与碰撞,产生了多种新颖的音乐作品类型,呈现出繁荣的多元化发展形态。古筝音乐优美抒情、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韵味与民族风格。新世纪以来,古筝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其独特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多样的艺术风格,不仅深受国内民众的喜爱,更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古筝音乐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和人民交流的桥梁。

    2024年32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跨文化视角下古典吉他音乐审美特征的比较研究

    李扬;

    <正>纵观世界音乐发展的历程,很少有一种乐器能像古典吉他这样跨越时空,融汇多元文化,成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情感表达的载体。它集西方音乐的严谨与东方音乐的柔美于一身,演绎着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多元音乐语言。对古典吉他音乐审美特征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这一乐器的艺术魅力,更能揭示其所蕴含的跨文化意义。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古典吉他音乐的审美特征,探讨了这一乐器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艺术魅力。通过梳理古典吉他的起源与演变、构造特点、演奏技巧以及代表性曲目,文章指出,作为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乐器,古典吉他以其包容并蓄的艺术特质,实现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美学的有机融合。不同地域与民族的音乐元素在古典吉他演奏中交相辉映,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2024年32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当代音乐中对单簧管的创新运用

    陈超;

    <正>单簧管,这一木管乐器在现代管弦乐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其独特音色——既优美嘹亮,又低沉丰满——成为乐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其音乐表现力为其他乐器所难以匹敌。无论是在古典音乐的庄重典雅、现代音乐的创新多变,还是爵士乐的激情四溢中,单簧管都展现出了其广泛的适应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探讨单簧管的演奏艺术,需从其基本技术入手,这包括但不限于对音准、音色的精准控制,以及对各种演奏技巧的熟练掌握。同时,演奏者的艺术表现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关乎如何将乐曲的情感内涵通过单簧管传达给观众。在当代音乐中,单簧管的创新运用更是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演奏者应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期更准确地诠释单簧管艺术,使单簧管音乐在舞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既是单簧管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演奏者不懈追求的终极目标。

    2024年32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钢琴演奏中的音色变化与技巧研究

    张鑫颖;李涛;

    <正>音色在音乐表现中是重要的角色,直接关系到音乐作品的情感传递和艺术表现。钢琴演奏者想要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就必须具备对音色的精准调控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深度。因此,在演奏音乐作品时,需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来选择不同的触键方式、踏板、力量与气息控制进而调整音色,使音乐作品更为细腻、饱满、生动。

    2024年32期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基于实证浅谈情绪调节对钢琴演奏中表现质量的影响

    沈梦羽;

    <正>钢琴演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会以比赛、舞台表演、考核对钢琴学习者进行专业性的考量,这些考量方式对演奏者同时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挑战,要求表演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机能与心理素质,充分掌握运用好各项钢琴演奏技术和技巧的同时,演奏过程中的情绪调节对钢琴演奏表现质量更有关键性的影响,也是演奏者能否正常或超常发挥演奏水平的因素。本文将从情绪调节对钢琴演奏中表现质量的影响出发,对心理学中的情绪调节理论和钢琴演奏表现的影响因素进行概述,探究不同的情绪状态对钢琴演奏中表现质量的影响规律,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一些帮助。

    2024年32期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道路的历史及现实问题分析

    邓艺;

    <正>作为乐器的品类,小提琴始终被归于西洋乐器的分类体系之中。然而历经数百年的变迁,尤其是近代与新中国时期音乐审美、音乐创作理念的巨大转变的影响之下,小提琴所演奏的音乐已不再限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作品体系之中,而是在数代音乐创作者、演奏家的开拓之下创作与演奏出数量庞大的、具有中国文化、展现中国民族性的中国小提琴音乐,这便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道路。回顾中国小提琴音乐民族化道路,其已具有初步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不同的阶段由小提琴所展现出的中国音乐有着不同的个性与文化元素,同样的,当下小提琴音乐的民族化道路也存在现实性的问题。

    2024年32期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江南丝竹音乐与广东音乐艺术的特点比较——以胡琴演奏运用为例

    张雨;

    <正>江南丝竹音乐是一种流行于我国江南地带的民族音乐,广东音乐则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岭南地带,二者皆是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音乐种类。本文主要以胡杨演奏为例,展开对江南丝竹音乐与广东音乐的艺术特点的比较分析,明确江南丝竹音乐与广东音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增加人们对这两种民族音乐的了解,进而为江南丝竹音乐与广东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帮助。先对江南丝竹音乐与广东音乐的概念和关联性进行简单阐述,然后再对这两种民族音乐的传承现状和传承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最后再基于胡杨演奏分别阐述江南丝竹乐与广东音乐的艺术特点的不同点,为二者未来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并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32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社区_争鸣

  • 基于沉浸式体验的高校《插花艺术》的探索与实践——以佛山大学为例

    潘婷;刘敏敏;张茂星;

    <正>沉浸式教学是在沉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插花艺术》公选课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文章以佛山大学为例,首先分析了这一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而介绍了沉浸式教学的内涵及其优势,并提出了其在《插花艺术》公选课中的具体实施方法,以期为提升大学生花艺设计方面的能力和高校插花艺术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年32期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 艺术职业院校毕业汇报(毕业设计)质量保障的研究与实践

    张涵;

    <正>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直探索与时代接轨的教学新模式,力求培养懂设计、能施工、可管理的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毕业设计》作为本专业学习阶段的压轴课程,时间跨度长、知识覆盖广、综合能力强,它不仅是对专业学习的总结与巩固,同时也是对专业能力的综合练习与加强,并且对即将到来的工作也起到对接作用。在学习阶段即将结束,职业生涯即将开启之际,《毕业设计》在专业课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承专业所学,启工作所用”。

    2024年32期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 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中的传承实践

    倪敏;

    <正>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无数先辈的智慧和创造力,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承载体,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这些源远流长的音乐文化,如同一股涓涓细流,滋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学校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尤其是初中的音乐教育,正担当着这重要任务。近年来,初中音乐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少: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兴趣不高,教学资源匮乏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这些挑战并不是无法克服的,恰恰需要教师们以更加创新和灵活的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

    2024年32期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信息技术在职业中学音乐训练中的运用分析

    谢文静;

    <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音乐教育行业带去新的可能。本文围绕职业中学音乐训练,分析了在训练中引入信息技术的必要性。针对教学理念陈旧、教师认识浅层化、教学应用简单化、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并从信息技术训练节奏技巧、信息技术助推深度体验、信息技术提高训练效果三方面,介绍了信息技术在职业中学音乐训练中的运用路径,旨在创新教学模式,应对时代变化,实现教和育的有效结合。

    2024年32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 高等音乐专业中钢琴即兴创编研究

    刘军华;

    <正>本文阐述了“高等音乐教育中钢琴即兴创编研究”的关键所在,对这项研究进行总结,并细致地讲解每个单元研究的重点与任务,填补了国内此项研究的空白。在研究的同时开设了与之配套的实验课程,具体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是该项研究的关键,列举了这项研究需要多项课程和知识的依托。目前,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迫在眉睫,需要培养更多个性鲜明,积极向上的创新型人才。

    2024年32期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音乐节奏感培养策略研究

    金扬;

    <正>节奏是音乐的一种重要表现元素。节奏感,即是指一种对音乐节奏的综合感知能力,它对于学生学习和体验音乐非常重要。良好的节奏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其深入感知体验音乐,促进身体动作更加协调,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推动其智力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2024年32期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 征稿函

    <正>《艺术品鉴》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类、文艺人文类、艺术品类大型文化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406,国内统一刊号:CN61-1485/J,邮发代码:52-215。特别说明:1.可刊登彩版作品(画作、音乐、文物、名人简介、作品选登)2.封面、封底、封三均可刊登作品以及广告宣传。3.板块:独家|策划、聚集|甄选、人物|大师、大家|深度、大家|视点、博览|传承、博览|艺苑、博览|艺论、非常|观察、非常|业界、专题|鉴赏、专题|品评、专题|聚焦、品鉴|物志、品鉴|笔墨、品鉴|丹青、品鉴|媒介、品鉴|音韵、社区|争鸣等。4.收稿范围:文艺、文物、博物馆、美术、音乐、舞蹈、工艺品、书画作品。

    2024年32期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 大寿图

    吴昌硕;

    <正>~~

    2024年32期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