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

风范

独家_策划

  • 簪花发饰的研究及复原《簪花仕女图》中唐代女性

    周博;

    <正>我国古代的传统绢花工艺几经演变,后繁荣于唐朝,通过几代手工艺人的创作与发展,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研究和发展我国传统手工艺术、传统服饰造型的发展,以及现代服饰设计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簪花仕女图》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现典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卷描绘出六位衣裙华丽的女性于园中赏游之景,此画作的艺术文化价值极高,成为流传至今的名作,画中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服饰考究,造型典雅大方,是唐代服饰流行的共同表现,本人在以研究其头饰绢花造型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绢花工艺,将其复原,为绢花工艺的发展,文化、商业价值的提升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2024年33期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聚焦_甄选

  • 进德修业·修辞立诚——关于高师油画的思考

    肖旭;

    <正>美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是普遍共识,中国近现代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其内涵得到延伸拓展,实施方式也更趋多元化。在此过程中美术教育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断探索与磨合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美术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当代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考师范人才培养如何践行这一理念尤为重要,本文以高师油画课程为切入点,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探讨在师范教育、理论研习、创作实践和论文总结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2024年33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 求真与向善的美——古希腊静态美学的两种模型

    戴序;

    <正>美学在现代理论建构中存在两条鲜明的线索:一是普遍主张审美具有无功利性;二是审美活动有现时性,审美经验来源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现时的交互过程,审美呈现为动态结构,是审美主客体在实践过程中审美活动的具体展开。而动态的审美结构在以审美体验的时间为时间向度之外,本身还具备审美主客体构成的相对静止的空间向度。审美活动中这一静止的空间侧面来源于古希腊静态美学的奠基。

    2024年33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人物_发现

大家_视点

  • 传承甲骨文艺术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张明;

    <正>甲骨文,作为汉字最早形成系统的文字,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其独特的象形特性,作为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概念过渡的符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式启发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甲骨文所体现的文字起源特征、文化融合特征以及艺术创造特征,为整合语文、历史、美术、书法和陶艺等多学科内容提供了基础。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实践中,甲骨文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通过深入挖掘甲骨文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一古老文字的演变过程,更能激发他们对创新的思考。通过综合学习甲骨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33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 新时期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实践分析

    王琪瑶;

    <正>全面推动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情况入手,分析当前群众文化品牌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之后深度总结群众文化品牌塑造中的问题原因,包括制度不完善、资金短缺、宣传力度不达标等。最后从问题出发,进一步阐述新时期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奠定基础。

    2024年33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 中国海洋文化与古代智慧游戏围棋文化发展解析

    肖博文;

    <正>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对弈游戏之一,围棋的深厚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古代,文化的传播往往依赖于陆地或海洋的通道,而对外文化的弘扬更是与海上交流的繁荣息息相关。本文从四个方面深入剖析围棋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一方面,概述围棋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第二方面,探究围棋文化如何借助海洋交流的渠道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与演变,进而剖析围棋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第三方面,讲述围棋文化发展中涌现的代表人物及故事;最后,分析围棋发展至今所使用的场所的变迁。揭示海洋交流这一桥梁对围棋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让人们感受到悠久历史与交流之美的结合。

    2024年33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探究体育产业助力陕西乡村振兴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何坤;

    <正>现如今,乡村振兴战略已在全面发展中,在此基础上,各行各业也在此战略推动下积极加入和推动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作为当下重要的发展方向,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体育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技术和体育产业如何结合助力陕西乡村振兴发展,以此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4年33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 “知识障”:当代艺术智力型欣赏之困境

    田妮;

    <正>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如何“看”艺术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观者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聚焦于知识性和意义性的占有,忽略了艺术本质、现场体验与直观感受,仅片面地追求知识信息。诚然,在知识信息操控的时代,知识让我们感觉到合理、安全、秩序、高级、专业,“服从知识已经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新习惯”。对于当代艺术,人们更习惯于依赖阐释、说明,去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对待艺术,如同清点自己的库存,确认是否知晓,能否随时提取、应用,而不是探索、思考、交流与共振,此种崇尚知识与理性的单向度观赏即智力型欣赏。

    2024年33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博览_传承

  • 陕南地域文化元素与景观小品的融合研究

    袁润娟;

    <正>近年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景观小品作为城市景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提升各场景的设计内涵,应结合地域性文化元素,使城市发展中的景观项目打造为定制型、创新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新景观设计。基于陕南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能得以延续与传承,景观小品在设计中应注重其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进而防止景观设计中同质化现象。陕南地处汉水流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情,早已形成了整体性的文化系统和文化结构,构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区。

    2024年33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 传统竹编工艺的现代设计转换方式研究

    侯懿夫;

    <正>在当今社会,大批量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传统的竹编产品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由于竹编种类繁多、编织手法复杂,这些特点往往无法适应大批量生产。此外,新材料的出现使得竹编产品的发展逐渐放缓,传统竹编产品在现代生活中显得格格不入。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竹编的历史、传统生活中的竹编以及现代生活中的竹编展开研究;结合一些优秀设计案例,总结导致传统竹编产品现状的原因;总结传统竹编工艺的设计转换方式,并提出将传统的造物方式引入现代生活,也是竹编现代设计转化的形式之一;通过对竹编的编织方法进行再设计,使竹编这种传统造物方式在现代生活中重新流通。这种方式不仅让竹编无形中融入人们的生活,而且加深了用户对这种传统工艺的认识。

    2024年33期 43-4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南岭走廊瑶族歌谣文化与当代价值

    张金才;

    南岭走廊是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也是中国瑶族聚居区域的重要地带。瑶族歌谣文化作为瑶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是瑶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因此,南岭走廊瑶族丰富的民间歌谣为我们研究瑶族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瑶族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瑶族在地理位置上也在不断地迁徙,瑶族歌谣文化同样面临着丧失和遗忘的危险。因此寻找族群记忆,凝结瑶族民族智慧,进而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力,已经是历史任务所趋。鉴于此,研究南岭走廊瑶族歌谣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促进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33期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博览_艺苑

  • 中国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徐秀萍;

    <正>中国传统图形艺术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图案、符号以及纹样,这些元素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向人们传达一种特殊的情感与意义。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意图,传递文化信息,增强设计的独特性和识别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现代设计这一渠道传承及弘扬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了更多设计灵活,设计师通过创新和再创造,将传统图形与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设计。本次研究便将重点放在了此方面,首先阐述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图形艺术的价值与原则;其次从现代包装设计、插画设计、品牌标志设计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创新应用的具体体现;最后详细梳理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图形艺术的启示,仅供参考与借鉴。

    2024年33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 新文科视域下品牌形象设计实践创新路径研究

    居煜衡;

    <正>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高等学科逐渐向跨学科、实践导向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改革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品牌形象设计课程普遍存在内容理论化、缺乏实践深度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研究以新文科视域为出发点,探讨品牌形象设计课程的实践改革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024年33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AIGC赋能首饰设计人才培养

    王的琛;林斌;李超宇;

    <正>本案例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AIGC赋能首饰设计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背景下,AIGC(人工智能图像内容生成)技术在首饰设计教育领域的应用及影响;探索AIGC技术如何赋能首饰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借助AIGC技术的创新应用,成功地将传统首饰设计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首饰设计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AIGC不仅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将设计灵感转化为可视化作品,还提升了设计的创意性和质量。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面临挑战,如审美偏好的数据模型问题等。本案例旨在分析AIGC在首饰设计教育中的潜力和限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适应新质生产力时代对首饰设计人才的需求。

    2024年33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对设计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

    王迈;

    <正>本文深入探讨了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如何运用赛教融合的理念有效培养“新质”人才。研究以《设计方法》课程为具体实例,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以成果为核心导向并注重过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基于OBE量表量化评价学生任务达成度,以及全面优化赛事服务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等创新举措,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实践能力。这些探索不仅适应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也为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启示。

    2024年33期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 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赵能明;

    <正>高职高专是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部分,向社会培养了大批具备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对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对艺术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使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高专相继设置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系统发展也日趋完善。但是,目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和建设中还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了目前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相关人员的研究有所帮助。

    2024年33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8K]
  • 项目化视角下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及优化策略

    邹柳笛;

    <正>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项目化教学正不断扩展其应用范畴。本文立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情与专业特色,在项目化教学视角下,针对当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亟待规范并完善的流程和评价机制提出新的探索。深入剖析这些存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关键环节的典型性问题,并对这些影响教学成效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

    2024年33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博览_艺论

  • 数字化时代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黄日龙;陈友莲;

    <正>数字化时代的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在产品的设计中,市场需求的变化、客户体验的提升及竞争的加剧都推动了数字化的进程。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设计工具,也重塑了设计流程。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对产品设计的影响,通过分析数字化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未来产品设计的数字化趋势与展望,为深入了解产品设计数字化转型发展方向提供有力支持。

    2024年33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 “非遗助残”动漫文创产品开发方案与实施探索

    洪晓云;倪阳照;

    <正>本课程以文创产品“民族文化自信”为指导,旨在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设立非遗课程并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融合传统与现代,激发文化生命力。课程实施“四库三基地”立体资源建设,采用“三阶递进六岗循环”教学方法,并实施“三段五维”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职业能力,还积极参与爱心助残活动,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4年33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6K]

非常_观察

  • 工业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以柳州工业文物活化利用为例

    蒙艺心;

    <正>在新时代新征程下,国家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特别重视。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确立,把文物活化利用作为落脚点,全国各地工业博物馆、工业文化遗产基地等充分利用藏品资源、馆区条件,不断推陈出新,开展各种文物活化利用等相关工作。本文旨在以柳州工业文物活化利用为例进行研究,探索一条工业博物馆新的发展思路与开放式理念,同时也为同领域博物馆提供参考与借鉴,促进博物馆间的相互交融,开创新事业。

    2024年33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环境与文化融合研究

    薛媛;

    <正>城市公共艺术既承载城市历史和本地特色,又改善视觉景观并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价值冲突与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和文化流失成为严峻挑战。因此,实现环境与文化的融合尤为必要。本文重点提出了具体策略,需要通过因地制宜的设计,结合城市地理与景观特点,应该邀请本地艺术家参与创作,并利用历史符号传递文化认同,应用生态艺术以可持续材料与绿色设计推动环保意识,还要通过公众参与和社区共建,促进艺术与生活的深度互动。

    2024年33期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非遗文化传承视角下茶文化融入环境设计研究

    刘紫薇;

    <正>非遗文化作为民族记忆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环境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将非遗文化融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以四川茶文化为例,探索相应课程的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的改革措施。

    2024年33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 壁画艺术在城市更新中的美化作用

    邢星;

    <正>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城市是社会的中心与进步的引擎。自古代起,城市便汇聚人口、资源、文化与经济,推动文明繁荣。现代城市发展迅猛,却面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文化缺失等挑战。城市更新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断升级城市面貌与功能。在此过程中,壁画艺术以其独特魅力,成为美化城市、提升品质的重要力量。本文旨在探讨壁画艺术在城市更新中的美化作用,分析其表现形式、影响机制及未来趋势,从而为城市更新提供参考,助力城市焕发新生机与活力,促进文明持续进步。

    2024年33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非常_业界

  • 基于“在地性”理念下的晋作家具创新性分析

    谢阳;

    <正>晋作家具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工艺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需求多元化的今天,家具设计却呈现出设计同质化、文化缺失、模糊表达等问题,本文以“在地性”理念为切入点,探索如何使当代晋作家具的设计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表达区域特色、展现文化属性。

    2024年33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设计与餐饮——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厨房电器设计

    刘浏;

    <正>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家居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新趋势。将这种先进技术引入厨房电器的设计之中,旨在创造一个既有利于健康又能提供便利烹饪体验的环境,这正是众多消费者所憧憬的理想状态。通过对现有厨房设备使用情况及用户需求的细致研究,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厨房电器设计方案,用户可以借此更加科学地管理饮食,同时提高烹饪效率和安全性。

    2024年33期 99-10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废弃物流耗材转化家具:双重角色下的设计探索

    江学敏;

    <正>本文聚焦于将废弃物流耗材回收再设计成为纸板家具,提出“既是消费者,也是回收者”的设计理念,探讨废弃物流耗材二次设计产物与租房人群的匹配度,旨在延长废弃耗材的使用寿命,推动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2024年33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专题_聚焦

  • 现代舞动作元素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庄添;

    <正>现代舞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舞蹈形式,其动作元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艺术提供了新的灵感。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来丰富其表现力。本文旨在探讨现代舞动作元素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希望为舞蹈艺术的创新提供新的视角。

    2024年33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专业舞蹈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刘文强;

    <正>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开设趋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人才培养定位转变、社会需求与教育政策支持、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技术变革与跨学科融合趋势密切相关。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几乎都开设了舞蹈类课程,且其中大部分开设学期达二、三个学期,占比不小。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舞蹈课教学质量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质量。受国家相关政策及学前教育师范专业认证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教师队伍应用化”“教学目标清晰化”“授课方式多样化”“考核方式科学化”“教学评估规范化”的角度入手,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希望能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借鉴、助力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

    2024年33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 音响效果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彭劲嘉;

    <正>舞台音响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从古希腊时期的简单乐器扩声到现代精密的数字音频处理系统,其演变过程见证了科技与艺术的共同进步。在现代舞台表演中,音响效果不仅承担着声音传递的基本功能,更通过精心设计的音效和音乐引导观众的情绪体验,增强剧情的代入感。本文将从音响效果在舞台艺术中的具体应用入手,分析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和艺术构思,实现与舞台表演的完美融合。

    2024年33期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 高校舞蹈表演形式对观众情感体验的影响研究

    汪云;

    <正>本研究通过对高校舞蹈表演形式与观众情感体验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旨在理解其间的相互影响。采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等多种方法,收集了大量的实证数据。结果表明,高校舞蹈表演形式对观众情感体验有显著影响,不同的舞蹈表演形式能够激发观众的不同情感体验,如欢乐、惊奇、悲伤等。在深度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创新的舞蹈形式能更有效地吸引观众,并促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具体而言,表演形式的多元化与舞蹈的创新,是提升观众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观众情感体验与高校舞蹈表演形式间的关系,从而对优化高校舞蹈表演形式提供理论支持。

    2024年33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品鉴_物志

  • 古典音乐的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分析

    皇甫庆玲;

    <正>古典音乐,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与革新。从传统的音乐会、唱片到现代的新媒体平台,古典音乐的传播路径日益多元化。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古典音乐的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揭示两者在传播效率、受众特征、经济模式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异同,为古典音乐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4年33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艺术馆展览场景下的数字化拍卖机制初探

    周柯岑;赵坤;叶雷;

    <正>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技术介入艺术馆展览场景下拍卖形式的现状,分析了当代艺术馆采用主题分区展示形式,并引入数字拍卖机制的初步探讨,从空间设计和拍卖方式两方面进行了阐述。在空间设计上,艺术馆利用过渡性场所为观众营造逐步融入展览空间的体验,预设艺术基调;在拍卖方式上,提出了创新的数字拍卖形式,通过可触屏幕和匿名机制实现观众与艺术品的便捷互动和公平交易。该机制旨在为艺术家和观众提供公平、透明、高效的交易平台,推动艺术品的流通与价值实现,激励艺术家提升作品质量和观众参与度,这有助于艺术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普及化进程。

    2024年33期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论AI时代如何建设新型数字文化馆

    李敏;

    <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要不断深化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积极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AI技术作为一种契合时代发展的必要科技手段,对建设新型的数字文化馆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现如今,AI时代背景下建设新型数字文化馆具备重要的现状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交流共享、即时传播效率等方面。与此同时,建设数字文化馆的模式特征,可以表现为服务的普遍性与精准化、广泛的网络资讯覆盖面、内容的数字化与创新性。因此,在优化路径的探索上,可以通过推动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细节能力、拓展数字化智慧服务空间等方面来实现。

    2024年33期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言象之意”在大同市博物馆文创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以北魏文物文创为例

    杨晓丹;

    <正>近年来,博物馆文创行业不断地发展进步,兴起了由文物述说带动文化传承的美好趋势,掀起了4.0阶段博物馆文创设计的全新浪潮。博物馆的文创设计不再拘泥于传统文物形象的简单复刻,而是引入视觉再生的设计力量,以“言象之意”的创新手法来彰显博物馆文创设计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魏晋时期,王弼以老、庄解《易》曰:“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从而构建了“言——象——意”的三重表意结构。“言”既是表达“意”的起点,又是表达“意”的重要条件,而富有象征意味的“象”,正是艺术作品中“得意而忘言”的依据所在。纵观当今博物馆文创设计,普遍都缺乏对于文物本体之“意”的深层次的探索,而仅限于对文物客体形象的简单概括,以至于大同市博物馆部分文创设计,也缺乏“言象之意”的灵魂所在。

    2024年33期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2K]

品鉴_媒介

  •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中的应用与实践

    王朝辉;

    <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媒体技术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凭借多样性、互动性与长效性等特点,充分发挥与声乐的内在联系。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能够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高校声乐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面临高校课程规划、教师课程安排与学生课程学习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更加注重对于课程规划的整体把控、教师应倡导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要重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提供可行参考。

    2024年33期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高校表演专业在实践学习中的探索——以《表演技巧Ⅰ》为例

    肖魁;

    <正>探索“立德树人”理念下的戏剧影视类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文章以“表演技巧课程”为例,要对现行的表演专业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突出探索了思政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融合,将思政进课堂落到实处,构建了思政与表演专业课堂教学新模式。

    2024年33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 “三创融合,三位一体,六阶递进”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龙盈迎;孙永辉;

    <正>本文聚焦“三创融合,三位一体,六阶递进”的动画专业教学体系构建。阐释强调了创意培养、创作实践与创业能力提升“三创融合”的作用,探讨了校、政、企三位一体共育机制的重要性,最后,详述了“六阶递进”教学体系,涵盖从调研到作品发布的全流程,通过系统化教学体系设计,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并提升综合与创新能力。为动画教育提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助推艺术类专业教学改革。

    2024年33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与营销分析

    李伟立;

    <正>新媒体的出现使广告从单一的信息传递变成双向交互的方式。文章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特征进行了剖析,并对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模式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通过个性化策略、互动策略、跨平台整合营销策略和数据驱动策略,使品牌能够更好地与顾客互动,提高其投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2024年33期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品鉴_音韵

  • 大提琴演奏情绪及心理研究分析

    杨一婷;

    <正>大提琴是弦乐器中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具有音域宽广、音色热烈丰富的特征,音乐感染力很强。每一根琴弦的振动,每一次弓法的变换,都承载着演奏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与细腻的心理体验。在大提琴演奏中,更多的是将心理感受过程和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有效表达,拉近大提琴演奏者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体现了音乐的审美性。

    2024年33期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 民歌演唱实践中“滑音”和“字音”的应用研究

    孙鹏飞;田玲;

    <正>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在民歌演唱实践中,“滑音”与“字音”技巧的运用对于表达歌曲内涵、传递民族情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入和演唱方式的变革,传统民歌演唱中的“滑音”与“字音”技巧逐渐受到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传承价值。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滑音”与“字音”技巧在民歌演唱实践中的应用要点,以期提升民歌演唱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传承效果。

    2024年33期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艺术

    李维;

    <正>自17世纪起,小提琴在西方音乐界崭露头角,成为广泛使用的乐器之一。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小提琴传入中国,逐渐融入我们的音乐生活。尽管起源于欧洲,小提琴在中国的接受度与日俱增,人们对它的审美需求也不断提升。这一现象要求演奏者不仅要精进技艺,更需提高文化素养,以增强演奏中的情感传递。随着小提琴在中国的普及,演奏者面临着提高情感表达能力的挑战,以迎合日益挑剔的听众品味。本文旨在探讨小提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艺术,并对其技巧与内涵进行分析,以期为演奏者提供启示和借鉴。

    2024年33期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 分析文艺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关系——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西方音乐史专业为例

    刘羿希;

    <正>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文艺作为文化的窗口和结晶,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水平和文化创新能力,高度的文化自信可以催生优秀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的文艺精品更能增强文化自信。

    2024年33期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的融合研究

    刘双祯;

    <正>本研究探讨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的融合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概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文化价值以及其社会功能,并分析了现代电子音乐的崛起及全球化对音乐创作的影响,强调了数字化时代音乐融合与文化创新的趋势。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如何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并为音乐产业、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向。

    2024年33期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社区_争鸣

  • 梅兰芳《穆桂英挂帅》的音乐学分析及数学规律研究

    王思捷;

    <正>梅兰芳《穆桂英挂帅》是1959年中国京剧院为了筹备国庆十周年献礼剧目而产生的一出新戏。本文对梅兰芳《穆桂英挂帅》的音乐学研究,主要是将这部作品中的部分经典唱段作为切入点。寻找这部剧目的音乐特点和一些隐藏的数学规律,从而为当今梅派京剧的发展和分析提供一些新的看法,希望可以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做出贡献。

    2024年33期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音乐渲染与情感体验对冰雪旅游的影响探讨

    张瑜;李广义;

    <正>本文通过音乐渲染与游客的情感体验,结合冰雪旅游的特点,首先揭示了音乐与情感体验在冰雪旅游中的应用现状,具体案例包括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利用交响乐营造梦幻氛围,长白山景区融合大自然声响与传统音乐强化文化联结,亚布力滑雪场运用现代电子音乐激发运动激情,五大连池风景区结合自然与民族音乐丰富旅游体验,以及二道白河镇冰雪节通过节庆音乐增添欢快氛围,这些应用不仅增强了冰雪景观的吸引力,还提升了游客的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感,故而,音乐渲染与情感体验对冰雪旅游具有显著影响,大力推动了冰雪旅游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音乐与冰雪旅游的融合,以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深度。

    2024年33期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艺术疗愈与校园养老社区模式研究

    吴林荣;

    <正>深度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社区养老则成为应对老龄化的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社区养老模式面临服务单一、资源不足等问题。而艺术疗愈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在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以高校社群为对象,探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艺术疗愈与校园养老社区模式的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人性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并探索艺术疗愈在社区养老中的应用和效果,为社区养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33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 中职艺术学校钢琴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邢敬琳;

    <正>中职艺术学校中,钢琴专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完善,钢琴专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钢琴专业教育模式也经历了深刻变革。我们欣喜地看到钢琴专业教育取得的积极进展,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从中职学校钢琴专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2024年33期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绿色发展理论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研究

    黄杏子;

    <正>在绿色发展理论的引领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当今时代,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首先,乡村文化资源犹如一座宝藏,等待着被深度挖掘与再创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创新思维,能够从乡村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手工艺品等方面入手,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

    2024年33期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群众文艺创作中的观众参与研究

    王泽亮;

    <正>本文聚焦在群众文艺创作中,观众参与的角色和影响。文章从传统文艺形式出发,深化分析观众参与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多地群众文艺活动现场观众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参与对群众文艺创作的影响力不可忽视,不仅能推动作品的创新,还能实现文化传承。然而,观众参与水平受教育背景,文化素养等多因素影响,参与度偏低问题亟待解决。研究成果有助于考察群众文艺创作中观众参与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对群众文艺发展方向的决策参考。

    2024年33期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 征稿函

    <正>《艺术品鉴》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类、文艺人文类、艺术品类大型文化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406,国内统一刊号:CN61-1485/J,邮发代码:52-215。特别说明:1.可刊登彩版作品(画作、音乐、文物、名人简介、作品选登)2.封面、封底、封三均可刊登作品以及广告宣传。3.板块:独家|策划、聚集|甄选、人物|大师、大家|深度、大家|视点、博览|传承、博览|艺苑、博览|艺论、非常|观察、非常|业界、专题|鉴赏、专题|品评、专题|聚焦、品鉴|物志、品鉴|笔墨、品鉴|丹青、品鉴|媒介、品鉴|音韵、社区|争鸣等。4.收稿范围:文艺、文物、博物馆、美术、音乐、舞蹈、工艺品、书画作品。

    2024年33期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 《演乐图轴》

    唐周昉;

    <正>~~

    2024年33期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