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晖;
<正>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川传统戏剧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已然成为地域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璀璨瑰宝。在四川众多戏剧形式中,川剧以其独特的五大声腔、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脸谱艺术深受观众喜爱并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鉴于此,本文首先回溯四川传统戏剧的发展历史包括唐代起源、明清发展、现代发展三个阶段,继而分析地域文化对四川传统戏剧的滋养,最后提出地域文化滋养下传承四川传统戏剧艺术的建议,以期向读者展现四川传统戏剧的非凡魅力,并激发更多人士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深切关怀。
2024年35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张勤;陈力瑜;
<正>广西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壮族母语合唱与指挥人才培养项目》依托广西艺术学院,充分利用其在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方面的资源优势,针对壮族母语合唱与指挥人才紧缺的现状,精准设置课程并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了学员们的综合素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项目包含了壮语语音、壮族音乐理论,合唱、指挥、创作、田野采风等课程,构建了优质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与实践,项目加大了对母语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推动壮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在传承、传播和创新方面积累成功经验,与其他少数民族母语合唱与指挥艺术共同发展。
2024年35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 朱婷婷;
<正>《女驸马》是黄梅戏中的经典之作之一,主要讲述了冯素珍为了救出未婚夫李兆廷,女扮男装进京应试,成为“驸马”,经历种种波折后真相大白且喜获圆满的故事。该剧融合了爱情、忠诚和智慧等元素,在情节上既有曲折离奇的一面,又不乏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文章围绕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展开探讨,首先对黄梅戏和《女驸马》进行了基本论述,其次,分别从故事剧情、人物形象、语言唱词、唱腔伴奏、服装道具、表演技巧等方面入手,探讨了黄梅戏《女驸马》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经分析发现,黄梅戏《女驸马》具有“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
2024年35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3K] - 李玉婷;
<正>崇左壮族音乐在壮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较早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民间节庆。明清时期壮族音乐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戏曲音乐的崛起和文人对壮族音乐的记载。民国时期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新音乐元素的融入使音乐教育初现端倪。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的扶持政策推动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族文化交流的发展。
2024年35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张书玉;
<正>在数字化视域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数字化处理角度出发,以山东省非遗文化为例,通过分析山东省非遗文化的发展现状、挖掘非遗文化的深层次价值、山东省非遗文化传播中的不足展开研究,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为更多人了解、欣赏和学习非遗提供平台,从而有效应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挑战。
2024年35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 孙鹏飞;
<正>黔东南原生态苗族民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多样的风格特点。研究黔东南原生态苗族民歌价值,并将其运用在实践中,既能丰富学习内容,又能促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学习独特的歌唱技巧和表现手法,深入了解苗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升综合艺术修养,激发民族音乐的兴趣,为黔东南原生态苗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35期 69-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 杨平;
<正>秦腔旦角手势是戏曲艺术中重要的表演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意境表达功能。在手势动作加持下,旦角角色能清晰地传递内在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深化戏剧情节。文章以秦腔旦角手势分析为切入点,在充分了解秦腔旦角手势的基础上探讨秦腔旦角手势表演的原则和艺术实践,希望切实强化秦腔旦角手势表演效果,用不同手势呈现出旦角细腻的情感与鲜明的个性特征,彰显戏曲艺术的传统魅力与独特价值。
2024年35期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 何蕾;
<正>潮州歌册作为潮州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保护人员对这一文化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物质载体的保存,还应考虑其内在的生命活力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文化保护人员要挖掘其深层文化逻辑,唤醒这一文化形式,让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本文深入分析了潮州歌册的特色与艺术魅力,明确潮州歌册对潮州人民生活的影响,提出基于生命联系的潮州歌册保护策略。
2024年35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