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鉴

风范

独家_策划

  • 塞尚绘画中的几何形体、空间与结构

    徐阳;

    <正>塞尚是现代艺术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从绘画模仿自然的观念转向关注绘画自身。本文涉及论述塞尚绘画的三个方面:将自然物象概括为几何形体、采用游移视点的方式观察物象的空间关系、通过建构绘画的秩序结构使物象与空间有序的呈现。可以说塞尚不仅在绘画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更使绘画艺术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对塞尚绘画语言进行深入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4年36期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埃尔·格列柯绘画中形象建构的研究

    赵俊;

    <正>埃尔·格列柯被誉为16世纪西班牙艺术的先驱,是西班牙最具盛名的艺术家之一,也是西班牙样式主义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格列柯的绘画天赋得益于他非凡的感知力,从故乡克里特岛的极具形式感的平面化风格,到16世纪时期的技艺革新,再到西班牙托莱多的40年绘画生涯,格列柯融合了各派艺术家的精华,启蒙于古希腊艺术与意大利绘画风格,受到了其平面、装饰风格的影响,学习了米开朗琪罗后期的作品,同时加入自己对社会的感受,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绘画风格。无论是打破稳定的构图、拉长身形的人物形象、自足的光线,还是绚丽的色彩,格列柯没有困囿于传统绘画标准之中,他绘画作品中独树一帜的形象建构具有超前性,探究格列柯的绘画中的形象建构对我们现代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4年36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 柳公权书法研究

    于劲喆;

    <正>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呈现出卓越的静谧与深邃。其笔势与墨迹交织出了泰然自若的风格。其艺术境界不在于外在华丽,而在于心灵的宁静与从容。《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是其代表作,分别展现了"柳体"书法的成熟与楷书的严整。《蒙诏帖》则显示了行书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的书法艺术在后世影响举足轻重,成为学习楷书的典范,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更被后世世代传承与研习,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2024年36期 8-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聚焦_甄选

  • 蔚县明清壁画资源在高校中的应用

    史新月;张伟;

    <正>壁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承载着所处之地的人文风貌,在河北蔚县境内保存着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民间壁画,其题材多样、表达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本文通过蔚县壁画这一具体案例,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2024年36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4K]
  •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与装饰风格探析——以枣庄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为例

    沈青;

    <正>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与装饰风格,特别是以枣庄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为具体实例,分析其历史背景、技术特征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启示。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与技术发展阶段,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工艺,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理念,还体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枣庄市博物馆青铜器的详细分析,本文将揭示青铜器的多重功能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传统青铜器工艺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再生与发展,以为未来的文化保护与工艺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2024年36期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人物_发现

  • 张帅钢琴作品《三首前奏曲》隐伏旋律及演奏诠释

    邹奇峰;

    <正>在分析欣赏钢琴作品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对隐伏旋律的剖析,能够深入认识了解作品的层次和结构,还有利于提升演奏者的技术水平,解决其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的和弦、多声部旋律、双音的技术难点。钢琴家张帅的作品《三首前奏曲》中的隐伏旋律较为经典,本文通过对《三首前奏曲》隐伏旋律的分析和演奏诠释,深入了解相关的音乐理论内容,在新的角度上提出解决音乐学习、演奏技术难点的方式,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36期 19-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 马勒第五交响曲研究

    林大叶;

    <正>1860年7月7日,在卡利斯特(现今归属捷克)的一个宁静波希米亚小镇上,诞生了一位古典音乐领域的巨擘——古斯塔夫·马勒。马勒一生致力于音乐创作,其九部交响曲杰作,如今已足以与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相媲美,共同矗立于音乐史的巅峰。马勒对于交响曲的创作持有独到见解,他认为交响曲应如宇宙般广阔无垠,囊括世间万象,无论是善良与丑恶、尊贵与卑微、高尚与庸俗,均应通过作曲家的音符得以生动展现。或许正是这份鲜明的个性特色,使得马勒的音乐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无数音乐爱好者的深切迷恋与崇高敬仰。

    2024年36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30“小终曲”之讽寓解释

    李冰洁;

    <正>贝多芬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0)包含两个截然不同的终曲,公众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两个终曲持有不同的看法。文章首先回顾了两个终曲的创作背景,并厘清了它们在演奏实践与历史评价中的位置与角色。接着,文章将焦点放在以往常被低估且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二个终曲上,从讽寓和讽寓解释的角度出发,旨在挖掘这部看似轻松幽默的小终曲背后更深层的精神内涵,进而对其艺术价值进行重新评估。通过分析作曲家对首版终曲的态度,以及比对两版终曲音乐文本间的关联,有力地论证了小终曲实则是一部讽寓作品。随后,结合对手稿的研究成果与对作曲家艺术观念的探讨,文章进一步阐释了作曲家寓于小终曲中的深层含义。

    2024年36期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博览_传承

  • 客家山歌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研究

    李筱笛;宋婷婷;

    <正>客家山歌乃客家民众在长期生产劳作与生活中创造并世代相传的珍贵文化遗产,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客家山歌的活态传承正遭遇着多重挑战。具体而言,传统传承模式逐渐式微,山歌内容创新乏力,且传播手段相对滞后等问题愈发凸显,迫切需要从传承模式、内容创新及传播渠道等多个层面积极探索并实施创新实践策略。本文在全面梳理客家山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当前客家山歌活态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从创新传承模式、丰富山歌内容、优化传播方式三个关键维度,提出了具体的创新实践路径,旨在为新时代背景下客家山歌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2024年36期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岭南古琴艺术的现代实践探索

    陈彩虹;

    <正>岭南古琴艺术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岭南古琴艺术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环境中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对其了解和关注不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习热情有所下降,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传承人的断层和受众群体萎缩的问题;传统传播和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需求,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现,亟待通过创新的方式,适应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本研究旨在通过现代实践探索,为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4年36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9K]
  • 新时期秦腔艺术发展的困境及创新路径

    晁花兰;

    <正>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剧目内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传统秦腔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秦腔艺术面临着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新颖的文化产品,而传统秦腔艺术因其表现形式相对固定、内容较为单一,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另一方面,秦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导致人才流失严重,表演团体数量减少,演出市场萎缩。面对这些困境,秦腔艺术必须寻求创新路径,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因而,本文通过对新时期秦腔艺术的基本认识,探讨秦腔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创新路径,以期为秦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4年36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博览_艺苑

  • 拼贴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黄喆;

    <正>在艺术和设计的世界里,很少有艺术形式能够像拼贴一样产生持久而多面的影响。拼贴艺术源自20世纪初的先锋艺术实践,并逐渐发展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介,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规范。这种将不同元素拼接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已逐渐渗透到各类创意领域,包括当代设计。在今天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在平面设计、时尚、室内设计和数字媒体中看到拼贴的原则。本文将探讨拼贴艺术的概念、当代设计的概念,以及拼贴艺术对当代设计的深刻影响,并提供了一些实际的例子,探讨了拼贴艺术如何跨越时间和领域,深刻影响当代设计。

    2024年36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AIGC时代下智慧旅游UI设计的创新研究

    李敏;

    <正>在科技赋能下生成式内容逐渐普及、个性化服务体验显著提升、多模态融合式交互登上舞台,这些都为用户带来了AI时代的出行新策略。本文从智能化角度出发结合当下智慧旅游现状,分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智慧旅游平台UI设计发展的可行性,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交互模式,提高用户决策效率;深入探讨了AIGC在智慧旅游UI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并针对AIGC提出了界面、交互、用户体验等方面的设计构想。

    2024年36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数字信息时代下动态海报版式设计视觉应用研究

    吴鹏;

    <正>数字信息时代下,海报设计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单一向多元的转变,这一进程不仅丰富了海报的表现手法,也拓宽了其应用场景。动态海报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海报的局限,为海报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探讨了动态海报的特性,围绕其在“版式设计视觉应用”方面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究了动态海报版式设计的多样化展现手法与创作策略,旨在推动海报设计向更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式发展,为海报艺术的多维度创新提供借鉴。

    2024年36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 基于交互设计的平面设计的艺术研究

    马鹏宇;

    <正>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交互设计与平面设计的融合成为艺术创作的新趋势。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交互设计的平面设计艺术,分析其在视觉传达、用户体验及创意表达等方面的独特魅力。通过案例研究与实践分析,本文揭示了交互设计如何为平面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数字媒介中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与深层次的互动体验。文章首先概述了交互设计与平面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关联性,随后深入剖析了两者的融合路径与策略。

    2024年36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博览_艺论

  • 别出“新”裁——剪纸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陈玫琼;罗冠章;

    <正>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生动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也在不断地寻求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以期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本文旨在探讨剪纸艺术如何在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实现价值的转化与创新,以及如何通过设计策略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本文将从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创新策略,以期为传统民艺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提供新思路。

    2024年36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 漆器设计在当代生活中的“再情境化”研究

    孙岩均;

    <正>一、情境主义与漆器设计情境主义理论自20世纪中叶由情境主义国际提出以来,便成为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与艺术设计关系的重要理论视角。情境主义强调通过“建构情境”来打破既定的日常生活模式,倡导以艺术实践赋予生活更多的意义和体验,从而营造一种打破单调、充满活力的新型生活情境。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主义、数字化生活和城市空间的商业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尤其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逐渐被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影响和改变。

    2024年36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 创意产业背景下黑龙江立体纸雕文创产品创新研究

    马丽;

    <正>近年来,黑龙江的立体纸雕文创产品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表现较为突出,其中特别融入了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如冰雪文化、东北民俗等,设计出既具艺术价值又实用的文化创意作品。此外,黑龙江对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的强有力支持为该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在面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需求上,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创意等成为较为关键的问题。在对黑龙江立体纸雕文创产品基础性研究中,课题组采用文献调查、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挖掘立体纸雕文创产品的文化及地域特性、材料及工艺特性、艺术及实用特性,并提出了创新研究的方向,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产品的延展性、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好地促进了黑龙江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2024年36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运用与研发——以五谷粮食画创研为例

    王云琪;居瑢;

    <正>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之国,传承并体现着其独特的文化精髓与基因。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构成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路径。本文的焦点以五谷粮食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例,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之间的关联,探讨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分析具体应用策略与创新点,从而更好地将五谷粮食画文化创意产品发扬与传播。

    2024年36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非常_观察

  • 基于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公共设施设计

    王艳;

    <正>本文围绕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公共设施的设计展开研究,阐述了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背景、意义及其公共设施建设的思路,并对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公共设施的设计进行了案例分析。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文化公园整体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公共设施的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旨在通过公共设施服务系统的打造,做好文化价值的引领,路径传播的创新,科普宣教的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工程。

    2024年36期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 乡村振兴战略下共享农房景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包头市西湾村为例

    杜媛媛;郝婷;

    <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引发了全社会建设美丽乡村的高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提出,鼓励创办乡村特色产业,建设乡土文化旅游新业态。本文以包头市土右旗沟门镇西湾村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共享农房景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成效。西湾村是包头市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本文内容突破了传统局限于农房本身的设计,更多的立足于西湾村整体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因地制宜的景观规划设计,提升了西湾村的吸引力,促进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与“共享农房”相辅相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实现共享农房景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36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1K]
  • 胶东合村并居聚落景观显性基因图谱研究——以威海里口山片区为例

    王晨;

    <正>合村并居作为农村资源重组行政改革的重要手段,同时面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聚落文化景观资源的变异与更替。本研究通过对山东胶东地区典型合村并居片区景观显性基因的挖掘、识别与梳理,建构其胶东地域特色下的聚落景观显性基因体系;借鉴生物基因组序列图谱中碱基(ATGC)编码方式,探索合村并居片区的物质资源数据进行逻辑性、有序化的信息储蓄、提取;按照合村并居前、联合式阶段、社企共建阶段、村民自发阶段等阶段,进行景观显性基因数据录入与编码,完成合村并居片区的分阶段的景观显性基因编码图谱工作,为山东乡村建设共性问题“合村并居”景观资源保护提供研究依据。

    2024年36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 基于视觉文化视角的工程文化研究策略

    邢琪;

    <正>本文基于视觉文化视角,探讨工程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其研究策略。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工程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工程视觉文化不仅是工程作品的视觉形象,更体现了工程活动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分析工程视觉文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构建系统化理论框架、搭建资料库、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等策略,促进工程视觉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2024年36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 基于畲族美学的家具创新设计研究

    李雪儿;薛迪泷;方祯媛;罗宇嘉;张燕;

    <正>家具创新设计与文化融合已成为潮流趋势,此次研究基于畲族美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借助艺术创新设计,结合现代家具的艺术设计,论述设计过程中设计元素的拆分与重构。研究以现代家具设计为对象,运用设计分析法,将畲族美学呈现的风格内涵拆分成色彩、图案两大模块,对其进行元素提炼,探究各个模块因子的融合与碰撞,通过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分析,梳理出现代家具设计的方法及思路:创新思维并凝练畲族元素——设计因子拆分与重构——呈现家具设计过程——得出成果。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基于畲族风格的可行性设计理念,给予现代家具设计前所未有的创造思路,以期畲族美学凭借艺术创新走入世界。

    2024年36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6K]
  • 探析现代建筑室外环境景观设计中人性化的应用

    王庆勇;

    <正>在新时期背景下,人性化的设计思想观念在全社会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同时也反映在建筑环境与景观设计中,通过对人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充分思考与研究,进行人性化的环境景观设计,加强建筑环境对人们的公共服务性质,充分满足新时代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本文将探讨建筑室外环境景观人性化设计理念和依据,提出可行的应用实施方案,以提高建筑室外环境景观的现代设计水平。

    2024年36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非常_业界

  • 摄影作品手工着色与绘画、民间手工技艺的融合研究

    王晓宁;

    <正>记录和表达是摄影的两大功能,色彩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照片,作为生活变迁的纸本见证,总能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回忆,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着色是摄影师展现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灵活运用着色技巧和调色技术,摄影师可以塑造独特风格和个性化的作品,帮助摄影师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展示自己对色彩、光影和构图的独特见解,以及对本民族文化的洞悉,观众通过这些色彩,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民族情感。

    2024年36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专题_聚焦

  • 舞蹈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

    陆心怡;杨佳蕾;

    <正>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印发,“舞蹈”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被纳入我国的艺术课程中,在新课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也明确了舞蹈的重要核心素养之一就是创意实践。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当下教育往往以智力开发为主,忽略了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基于此,本文围绕创造性思维进行多方面分析,针对如何在舞蹈课程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三个方面建议,以期为学校舞蹈美育课程的设计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2024年36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基于ZMET的国家非遗项目“三灶鹤舞”字体设计研究

    张武志;吴莹;

    <正>目的:从当地居民和非遗传承人中探寻内心隐性感知,从隐性感知中提取符合非遗字体主题的结构、风格和调性三个维度特征。方法:将ZMET研究方法融入设计流程,通过深度访谈技巧提取民众内心隐性感知,结合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和调查的结果显示,三灶镇居民对三灶鹤舞的形象感知集中在自然、柔美、和谐的构念上,开发三灶鹤舞字体应该从自然、柔美、和谐三个维度入手,采用仿生设计学原理,通过对鹤的形态、特征、动作进行观察,非常符合自然、柔美、和谐的构念特点,进行开发国家非遗项目三灶鹤舞字体设计方案。结论:通过设计实践,证明基于ZMET的设计可以深入挖掘当地民众内心的隐形感知,为国家非遗项目设计提供有情感的设计思路。

    2024年36期 106-10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2K]
  • 论中国古典舞中的书法艺术审美观念

    肖蕊恋;

    <正>中国古典舞与书法艺术在传统文化思想、艺术形态、审美意蕴等诸多方面均追求一致。古典舞中的“形”与书法线条的相似性,力道在舞蹈“劲”中有充分的体现,书法节奏在舞蹈“律”中的反映是深刻的,书法意蕴在舞蹈“神”中更具神韵。二者艺术围绕形、劲、律、神的共通性与可构建性,寻找二者艺术之间的融合,进而使古典舞更好地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艺术质感。

    2024年36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品鉴_物志

  •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石雪;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的物质生活条件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需求的日益丰富与增长。博物馆作为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亟需加大对文创产品研发的重视力度。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市场推广,对于提升博物馆的社会认知度具有积极作用,为了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拉近博物馆与民众的距离,从而充分展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效能,需重点关注当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情况。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国博物馆在这一领域仍面临不少难题。因此,细致分析现有问题并寻求有效对策,以提升文创产品的开发效率与质量,不仅能打破博物馆传统资金筹措的局限,还能激发博物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潜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36期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浅析涉侨类博物馆临时展览的策划与实施:以“家国情怀 跨山越海——广东侨批历史文化展”为中心

    王亮;

    <正>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人数众多。截止2024年,全球海外华侨华人总数超6000万。其中广东籍海外侨胞近3000万,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重点侨乡和侨务资源大省。海外侨胞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吸收融合住在国文化,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侨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保护、研究、展示华侨历史文化遗产,国内相继建成一批涉侨类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4年11月,国内已经建成的涉侨类博物馆(纪念馆)超过73家,分布在11个省市,其中广东35家、福建18家、浙江5家、山东4家、广西3家、河北2家、江苏2家,北京、黑龙江、辽宁、云南各1家,还有其他尚在建设的涉侨类博物馆。

    2024年36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品鉴_笔墨

  • 试论书法传承对当代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

    金诚立;陈思源;

    <正>书法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不同时期的书法家的艺术风格形成和对于审美的追求都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文化自信在高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书法教育对文化自信的提高,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国际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

    2024年36期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 中国现代诗歌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的传承研究

    臧静;

    <正>本研究聚焦中国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之间的传承关系。深入剖析古代诗歌意象的丰富内涵、构建手法及其在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方面的独特作用。通过对众多现代诗歌作品的细致解读,揭示现代诗歌在意象选择、组合、创新等方面对古代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展现这一传承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对于文化底蕴延续、审美风格塑造以及情感深度挖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中国诗歌艺术的演进脉络提供理论依据与文本支撑。

    2024年36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品鉴_丹青

  • 绘画创作中技巧运用的风格塑造与文化内涵关联研究

    熊莉;

    <正>结合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来看,绘画创作技巧多种多样,受创作者创作思维、手法等因素的影响,在同种技巧的运用中向欣赏者传递出的创作风格与文化内涵也存在较大差异。对此,在绘画创作领域中除了多种绘画技巧外,在运用绘画创作技巧时,风格塑造与文化内涵存在关联。这就需深度探究其中关联性,着重分析地域文化对绘画创作风格的影响。明确绘画技巧应用要点,不仅能提高绘画创作质量,还能为传承与发展中华绘画艺术提出全新视角,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2024年36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 数字媒体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分析

    李红霞;王雅楠;

    <正>数字媒体艺术促进了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现代化转型与创新发展,为此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传承与发展的影响。概述数字媒体艺术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特征,深刻感受到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研究数字媒体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数字媒体艺术为传统绘画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和创新表现手法。在传承影响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帮助传统绘画跨越时空限制,扩大影响力,同时促进了对传统绘画技艺的学习和理解。在发展影响方面,数字媒体艺术推动了传统绘画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造了更多元、更具创意的艺术作品,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36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品鉴_媒介

  •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纪录片解说员能力素养构成及提升——以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为例

    王旌骅;

    <正>一、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解说员的职业素养在纪录片中,解说员的解说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受众群体的细分,纪录片解说员的工作范围也随之扩大。但不管是历史类、传记类纪录片还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在选择解说员时,都有其特定的标准。通常来说,解说员需要具备以下几种素养:首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历史类纪录片中的人文历史类题材最讲究信史,而解说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历史意识和文化修养。

    2024年36期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 情境-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中国数字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构建

    张起铭;

    <正>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双时代情境中,随着“数字中国”的建设和“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艺术学理论”的构建迫在眉睫。作为一门学科的数字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由数字艺术史、数字艺术理论和数字艺术批评三大领域构成。数字艺术史的构建,关键在于重新思考艺术史的核心内容、叙事模式和研究方法。数字艺术理论的构建,关键在于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功能和表现形式。数字人文方法与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的有机融合,符合人类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4年36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 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词曲结合——以艺术歌曲《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为例

    张浩茹;

    <正>艺术歌曲创作中,词曲结合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音乐创作时,尤其要结合当代的音乐发展情况,充分考虑词曲结合的问题,使音乐创作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词与曲结合相宜,既符合作曲家对艺术歌曲中歌词的创作要求,同时也丰富了歌曲内涵,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2024年36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 谈角色设计中性格的视觉化设计——将性格赋予角色

    白雨;王璐;

    <正>角色性格设计是影视、文学、游戏等创作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决定着角色的行为动机和情感表达,还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叙事张力和观众的情感共鸣。随着现代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角色性格设计作为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文化产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论文旨在探讨角色性格设计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及其在不同媒介中的应用,分析如何通过精确的性格设定来丰富角色形象,并增强作品的艺术性与市场吸引力。

    2024年36期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品鉴_音韵

  •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李娟;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音乐代表社会初期的重大活动,在长期的流传之中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也让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迅速,积累深厚。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对传统的音乐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不仅是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这就需要找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当前社会传承以及发展的有效路径,才可以确保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原汁原味的传承,实现其特定的作用。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路径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24年36期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传统音乐研究中音乐及人与文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徐静;

    <正>本文以传统音乐作为文化载体,深入分析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及其与个体、群体乃至整体文化环境的深刻联系。首先,文章回顾了传统音乐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如何反映各民族独特的宇宙观、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随后,从音乐本体出发,分析了传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与文化象征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这些音乐特征如何成为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进一步地,文章聚焦于传统音乐在个体成长与社会互动中的作用,讨论了音乐如何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工具,促进个体情感表达、社交技能发展及文化认同感的形成。通过案例研究,本文揭示了传统音乐活动(如仪式音乐、节日庆典、民间音乐传承等)在维系社区凝聚力、传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希望本文通过对传统音乐与人的情感、社会、文化关系的全面探讨,能为理解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2024年36期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中提琴演奏技巧及实践运用

    罗芳;

    <正>中提琴凭借其独特的声学特性与表现力,使其音乐功能在历史长河中持续得到深化与拓展;无论是在独立演绎还是协同演奏的情况下,均能彰显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在音乐演奏实践中,中提琴扮演着中声部支撑的核心角色,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小提琴的旋律表现力,还融合了大提琴深沉而质朴的音色特质,是交响乐团不可或缺的关键乐器。鉴于此,本文致力于深入剖析中提琴的演奏技巧及其在实际音乐创作与演出中的应用,并提出强化演奏者思维能力培养、精确捕捉作品情感内涵等建议,旨在通过深化此领域的研究,不断提升中提琴演奏的艺术水准,进一步挖掘并展现中提琴在当代音乐艺术中的独特价值与潜力,从而为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

    2024年36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 徐州地区多类型音乐的外源性与本土融合

    邓艺;许新;

    <正>徐州地区作为四省交界之地,其独有的地理位置使得徐州在历史长期的文化互动中能够接收与接受许多外来音乐文化。徐州地区外源性音乐与本土音乐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因此,对徐州地区多类型音乐的外源性考察不能脱离对本土音乐的观照。一般而言,音乐既是一种声音的表象,也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音乐的接收与接受也离不开音乐背后的文化表现。徐州地区外源性音乐在长期的发展中,融合了徐州本土音乐的文化表现力,进而完成了外源性音乐的本土化,是对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地方音乐演化考察的一个代表性案例。

    2024年36期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 中国钢琴作品《平湖秋月》演奏技术分析与实践思考

    黄星毓;李润涛;

    <正>《平湖秋月》这首歌曲作品乐曲是由20世纪70年代作曲家陈培勋将民族器乐曲《平湖秋月》改编为钢琴作品的。在改编过程中,作曲家目睹了杭州西湖倒映下的月影和波光粼粼的湖面等唯美画面,并以此为灵感,描绘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杭州西湖美景画面。全文通过分析《平湖秋月》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进而对于全曲触键手型、旋律织体、踏板的使用进而对本首作品弹奏技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力求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来注重挖掘作品中蕴含的中国音乐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4年36期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 网络文艺发展问题与现状研究探析

    杨乐延;高梦娇;

    <正>未来,网络文艺将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状态,展现新趋势新形态,利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绽放中华优秀文化新的光芒,激扬中华优秀文明新的活力,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注入蓬勃生机,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奔涌活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精神力量。

    2024年36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社区_争鸣

  • 音乐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宋玥;张迪;

    <正>音乐感知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艺术语言、情感表达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音乐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表达情感、展现自身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文章结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内容,分析音乐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意义,通过音乐要素学习与训练等,分析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听音练耳训练等建议,分析创作能力培养策略,以期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

    2024年36期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 初中音乐的跨学科实践与探索

    曹军;

    <正>随着教育的革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在不断进行升级和创新,跨学科教学亦是如此。本研究聚焦于跨学科视角下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整合,通过理论阐述和真实案例分析提出跨学科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实施策略。跨学科音乐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既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能促进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跨学科教学在教育界引起了一番轰动,成为焦点议题。跨学科学习的核心在于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在学科的交融、知识的交错中寻求解决方案,推动学科间交融与深度渗透。音乐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教学涵盖丰富,与众多学术领域紧密相连。因此,跨学科音乐教学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024年36期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音乐治疗在特殊人群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张启源;

    <正>音乐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特殊儿童,包括孤独症、智力障碍、情绪障碍等群体,音乐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它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例如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色刺激,增强其听觉、触觉等感知能力。在社交沟通方面,集体音乐治疗活动能鼓励特殊儿童与同伴互动、合作,提高其社交技能和表达能力。同时,音乐治疗有助于情绪调节,为特殊儿童提供情感宣泄和舒缓的途径,减少焦虑、攻击性等负面情绪。在认知发展上,音乐元素的学习和体验可以提升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辅助其学习过程。此外,音乐治疗还能增强特殊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促进其整体发展,为特殊教育带来积极且独特的作用。

    2024年36期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以服务地域音乐创作为导向的基础作曲人才培养研究

    覃锋达;

    <正>本文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作为经典学科的发展基础,依托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作曲教学实体——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和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品牌的学科优势,以在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作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项目建设使命,拟以服务地域(广西)音乐创作为导向,并以国内外同行作曲学科专业为前沿视野,力争对现有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教学改革,并与专业基础技术训练(包括教学形式)和国内外学术论坛、作曲比赛以及人民群众所需的实用音乐创作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教学理念和与学科前沿发展态势相融合,强化“教研合一、创演一体、赛学互助、弘扬传统”的“纵横培养、多维探索”应用型教学改革发展模式,进而促进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曲学科建设发展,为学生造就过硬的作曲技术和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2024年36期 18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3K]
  • 学科融合视域下高校民族器乐改革研究

    何依璇;

    <正>一、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现状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当前,高校民族器乐在教学方法上,多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模式,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艺术、人文学科的结合不足;在实际教学中更多的聚焦于技巧和音乐理论,未能与其他艺术、人文学科有效结合,限制了学生对民族器乐文化内涵的深层次理解。

    2024年36期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探索艺术职业院校学生钢琴全龄指导技能

    蔡雯;

    <正>根据艺术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担任从幼儿到中老年人群的音乐教学工作。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如何确保学生能够高效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探讨幼儿和中老年学习者的共通点与差异性,并基于此分析和总结教学方法与规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未来职场所需技能。

    2024年36期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征稿函

    <正>《艺术品鉴》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陕西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类、文艺人文类、艺术品类大型文化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2406,国内统一刊号:CN61-1485/J,邮发代码:52-215。特别说明:1.可刊登彩版作品(画作、音乐、文物、名人简介、作品选登)2.封面、封底、封三均可刊登作品以及广告宣传。3.板块:独家|策划、聚集|甄选、人物|大师、大家|深度、大家|视点、博览|传承、博览|艺苑、博览|艺论、非常|观察、非常|业界、专题|鉴赏、专题|品评、专题|聚焦、品鉴|物志、品鉴|笔墨、品鉴|丹青、品鉴|媒介、品鉴|音韵、社区|争鸣等。4.收稿范围:文艺、文物、博物馆、美术、音乐、舞蹈、工艺品、书画作品。

    2024年36期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 《圣维克多山》

    保罗·塞尚;

    <正>~~

    2024年36期 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下载本期数据